《苑囿哲思·园释》本书全面建构了以佛教为中心的自然观和生态观。自然观表现为风、火、水、土的“四大”,众生平等表现为放生和救助。佛教寺院的建筑和园林按密宗理论构筑了坛城范式,如普宁寺和须弥灵境;也按禅宗理论构筑了山林范式,如灵隐寺和狮子林。帝王将相、平民百姓、才子佳人竞相把密宗转化为汉地的禅宗和净土宗等派别。在宋代寺院中流行伽蓝七堂的奢华格局被山林禅打破,朴素山居和自然环境成为禅宗的要旨。在朴实无华中找到栖居山林的生活乐趣,在与自然山水、树木、花草虫鱼的对话中找到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文人称为诗意禅居,而百姓理解为众生平等。源于印度北部佛陀诞生、讲经的灵鹫山、竹林精舍、鹿野苑等纷纷成为中国寺院的模仿对象,源于印度北部的植物系统和南部的植物系统,随着传入途径的不同,都与当地地理气候结合,发展为岭南、中原地区和高原三大不同区系。源、流、变在寺院环境的建设上既有理论,也有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