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人对于世间万物之殊,每以阴阳共相观之。豪放与婉约的风格之分,便也缘于此。“豪放”一词进入文学批评领域,本以论诗,传为唐末司空图所作的《二十四诗品》,专列有“豪放”一品。而以“豪放”评词,恰恰是被视为豪放派领袖的北宋苏轼之创举。其《与陈季常书》云:“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到明人张于《诗馀图谱·凡例》按语中谈到:“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酝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可以说这是对“豪放”与“婉约”作了词学风格上的明确区分。但这样的二分法并不能涵盖所有的词作,而只是在于揭示其美学与风格学上的意义。同样,即使是婉约派词人,如李清照,也有豪放之词;而豪放派词人,如苏轼,也有婉约之作。《豪放词/崇文国学普及文库》不“因人废词”,对前一种状况也有收录,此处不多作举例。豪放词在题材、内容上,较之晚唐五代以婉约为代表的词,约有如下变化:抒发志向、襟怀,表现人生感触和兴亡之慨;从爱情、闲情向性情推扩,向友情转移,兼而向更广阔的生活及大自然抒情提升;表现了对祖国半壁河山沦陷的痛苦和对中原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妥协政策的愤懑,含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但这只是括而言之,每首豪放词都有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上的特点,不一而足,这里无法一一说明。历来词话家对于豪放词的批评,一来,是因为词自诞生之初,向以柔丽为宗,以婉约为正,而以豪放为变,崇正抑变为主流,婉约的潜势力强大;二来,在于认为豪放词多不协音律,这种指责始于苏轼以其所作转变词坛风气之后,略显片面,因为无论苏轼还是辛弃疾,都精谙音律,“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音律”罢了,不能以此作为评判诗词的标准。《豪放词/崇文国学普及文库》共收唐五代以迄近代的词人四十余人,词作近百首。以作者生卒年代先后为序,分作者介绍、原词、注释、赏析四部分。作者介绍只出现于其首词中,包括作者的生卒年、字号、籍贯、仕历、创作、词集著述等内容。原词以通行本作底本,若有重要异文者,一般在注释中注出。注释以注明人物、典故为主,重要典故并引录原文、征引事例,兼训诂文字。赏析部分酌采历代评家词话,综合词的文学结构特点,适当融会作者生活及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