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昀(字晓岚,1724-1805)撰写的笔记小说,共二十四卷,计一千一百余则。纪昀二十四岁中举人,三十一岁成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并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其晚年主要精力放在《四库全书》的编纂上,而《阅微草堂笔记》则是他个人留给后人的重要的作品。纪昀生活在清王朝国力鼎盛的“乾嘉时代”,他身居高位,能透过“盛世”的外表,以“说狐道怪”的形式揭露社会矛盾的尖锐和人性的阴暗面,举凡官吏的贪婪、小人的奸诈、道学家的虚伪、流氓无赖的可恶、平民百姓的生计艰难等,在书中都有较充分的展现。作者精妙的评点议论,更使作品具有惩恶扬善的“劝世”作用。但由于故事来源很广泛,作品难免精粗杂陈,良莠互见。而在当时统治者严厉的思想钳制政策下,作者也只能“托鬼神以抒己见”,再加上封建社会迷信思想浓厚,科学知识贫乏,因而这类狐鬼故事使人半信半疑,客观上具有“愚民”的负作用。但如果剥去狐鬼的外衣,体察作者“意在言外”的良苦用心,仔细琢磨每一则故事的思想深意,就会感觉《阅微草堂笔记》确实是一部难得的笔记小说作品,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应占据突出显要的地位。《阅微草堂笔记》在当时凭借作者的特殊地位和作品本身轻松隽永的文笔,每撰成一卷,即在士大夫中广为传抄,书商亦竟相翻刻牟利,使之成为当时颇为流行的小说之一。时至今日,读书仍然拥有广泛的读者。《阅微草堂笔记-崇文国学普及文库》系从原书一千余则故事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九十余则,并考虑到青少年读者的阅读理解需求,采用原文与白话文翻译对照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