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从记事那天起,就跟随父亲四处漂泊。父亲给人写对联、画画,他就在旁边为父亲磨墨、拉纸。年深月久,他对绘画产生了深厚的兴趣。有一天,徐悲鸿看到一则征集画稿的启事,他灵机一动,采用水墨写意相结合的手法,画就一幅《时迁偷鸡图》,寄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的《时事新报》,结果获得二等奖。一个小小的奖项,却像暗夜点燃一盏明灯,照亮了迷途人前进的道路。徐悲鸿决定独闯上海,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学习绘画。当时的上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贫富悬殊天上地下。徐悲鸿举目无亲,一个人闯荡几个月,学习、工作无着,甚至吃饭、住宿都没钱,于是决定不再使用父亲为其取的名字——寿康,不再乞求上苍保佑“平安健康”,而开始启用“悲鸿”,像一只孤独的鸿雁悲苦漂泊……经过几十年努力,徐悲鸿终于从海外学成归来,成为蜚声中外的杰出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我们阅读名人传记,就是要学习名人在艰苦的环境中如何做人做事,不断完善自我和超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