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骨折的处理原则是骨折部位的有效复位、固定与功能锻炼,复位与固定方式分为保守(石膏固定)与手术(内/外固定)治疗。无论哪种治疗方式,其前提是对正常骨骼、肌肉及韧带解剖结构、功能的熟练掌握,以及受伤机制与骨折类型之间关系的深入理解。只有掌握以上两点,方能对各个部位骨折的处理做到有的放矢、对症施治。在正常活动中,人体各个部位骨骼、关节以及附丽肌肉、韧带始终处于一种力学平衡状态,遭受暴力发生骨折后,这种力学平衡随之受到破坏,如何重建并稳定获得骨折部位的力学平衡是骨折复位固定的核心,否则会出现复位丢失、内固定失败、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等严重并发症。这就需要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人体骨骼的解剖学特点,发现并总结其力学平衡机制。类似于古希腊雅典的神庙,巍峨庄严的庙堂历久弥新离不开众多石柱的支撑,人体骨骼结构亦是如此,其稳定性的维持需要各个部位特定的“柱”与“环”结构。目前已有学者针对特定部位(骨盆、髋臼等)提出了“柱与环理论”,但尚缺乏系统性的总结与归纳,以全面的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创伤骨科王新主任团队,在总结前人理论基础之上,结合多年临床工作经验,撰写了《常见创伤骨折诊治新策略:骨的柱与环理论》一书。在该著作中,作者系统性、创新性地提出了创伤骨折常见部位的“柱与环理论”。《常见创伤骨折诊治新策略:骨的柱与环理论》共分为十四章,详细论述了脊柱、肩胛骨、肱骨近端、肘关节、尺桡骨远端与腕关节、骨盆、髋臼、股骨近端及远端、胫骨远端、踝关节、跟骨及中足部位的各自特点,并结合典型病例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