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中国近代书刊形态变迁研究

中国近代书刊形态变迁研究

中国近代书刊形态变迁研究

定 价:¥80.00

作 者: 沈珉 著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1367757 出版时间: 2019-1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书刊从传统形制转向现代形制。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尝试从符号学的角度整合技术、设计、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中国近代书刊形态的变迁。全书分为五章:第一章是技术角度的讨论;第二章是设计角度的讨论;第三章是对书刊文化意义的分析;第四章是对设计理念发展的分析;第五章是设计民族性性探索。研究得出“民族性是现代性的必然结果”这一结论。在研究中,作者既肯定了精英文化阶层代表者鲁迅等的贡献,也充分关注了之前被书装史忽略的大众文化阶层代表包天笑等的探索。本书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拓展和深化了中国近代书刊史的研究,适合书史、出版史、传播史等领域研究者阅读参考。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近代书刊形态变迁研究》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序言.............................................. (1)
章中国近代书刊形态视觉变迁....................... (12)
节中国近代书刊开本及装订形式变迁................. (12)
第二节中国近代书刊封面视觉变迁...................... (21)
第三节中国近代书刊版面视觉元素变迁.................. (32)
第二章中国近代书刊形态设计风格变迁.................... (57)
节装饰主义设计风格的发展与形态特征............... (57)
第二节写实主义设计风格的形成发展与形态特征........... (80)
第三节象征主义设计风格的形成发展与形态特征........... (91)
第四节构成主义设计风格的形成与短暂发展............... (109)
第三章书刊形态的类征方式及表征变迁.................... (116)
节革命主义的类征方式及图像表征变迁............... (117)
第二节审美主义的类征方式及图像表征变迁............... (135)
第三节 文化主义的表征方式与图像特点 ................. (151)
第四节先锋主义的实践及图像表达变迁.................. (160)
第四章中国近代书刊形态设计理念的变迁.................. (176)
节 书刊形态设计本质与属性的认识变迁............. (177)
第二节书刊形态设计范围与结构的认识变迁............... (188)
第三节书刊形态图像的认识变迁........................ (202)
第四节书刊形态设计者自我身份的认识变迁............... (219)
第五章中国近代书刊形态设计民族性的探索及认识变迁………………(229)
节中国近代书刊形态设计民族性的探索发展过程
........................................................................................................... (230)
第二节中国近代通俗书刊民族性设计的探索及认识变迁
........................................................................................................... (233)
第三节中国近代新文化书刊民族性设计的探索及认识变迁
........................................................................................................... (249)
第四节中国近代都市文化书刊民族性设计的探索及认识变迁
...........................................................................................................  (278) 
附录近代书刊形态变迁示意图 (1895—1936) .....................  (296) 
参考文献................................................ (297)
后记...................................... ( 309)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