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开清初印学与编时人创作印谱之新风气者,明崇祯七年(一六一四)成谱的《学山堂印谱》首屈一指。谱主张澦所藏之印的成谱过程,大约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明万历以来,张澦即遍求当时印人为其镑刻以诗文为主要内容的“创作式”篆刻作品,先辑成《承清馆印谱》初、续集。第二阶段,张澦徵集增刻者益多,且家中建成“学山园”,遂合前谱增为《学山堂印谱》,共六册。第三阶段,岁月绵延,踵事增华,新刻印作又大量增多,张灏于是再编成此十册本《学山堂印谱》,其中第二册至第九册为正文,共八卷。而其印文内容,多为经史诗文,与实用名印、官职印相比,开以文学进入篆刻之先河,又开以时贤刻印作品纂为大型印谱之先河。《学山堂印谱》首册均为序跋题词,达二十三篇之多,更附录“篆刻名家姓氏”,直可作印史读。张澦出身江南大族,声望煊赫,其后随着明亡,家道中落,藏品星散。清初有后继者汪启淑集其旧印,又请时人补摹作刻,编为《临学山堂印存》六卷;顾湘亦辑原谱旧印成谱,仍沿学山堂之名,为《学山堂印存》,这或许可以归为第四阶段。至于其他印谱中间出学山堂旧印,所在多有。作为明末时人印谱的“开山祖”,《学山堂印谱》具有标杆的威望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