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中国政治基于英国实践的马克思现代性社会批判思想研究

基于英国实践的马克思现代性社会批判思想研究

基于英国实践的马克思现代性社会批判思想研究

定 价:¥119.00

作 者: 毛振阳 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20363853 出版时间: 2020-07-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11 字数:  

内容简介

  长久以来,关于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研究始终拘泥于德国古典哲学之中,然而仅仅从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批判与超出来解读马克思现代性思想显然是片面的。这种研究路径的缺陷就在于,基于德国古典哲学的马克思现代性批判只是社会意识领域的批判,而忽视了社会存在领域的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只是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提供了方法论启示,而无法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提供现实依据。基于“英国实践”的马克思现代性社会批判思想研究《基于“英国实践”的马克思现代性社会批判思想研究》以“英国实践”作为切入点,将现代性问题置于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之中加以审视,试图还原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克服基于德国古典哲学研究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片面性,实现社会意识批判与社会存在批判的有机结合,进一步拓展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研究视域,彰显马克思现代性社会批判的整体性、科学性、实践性。

作者简介

  毛振阳,男,1989年生,江苏无锡人,哲学博士。201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同年留校任教,致力于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唯物史观、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图书目录

导论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四 “英国实践”诠释现代性社会的本质内涵
(一)以资本原始积累为历史起点
(二)以工业技术为社会动力
(三)以民主为政治基础
(四)以启蒙理性为文化特质
第一章 马克思基于“英国实践”展开现代性社会批判的缘起及其方法论特征
第一节 缘起
一 青年恩格斯关于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的早期著作对马克思的启示
二 英国“现代性之路”最具典型性
三 “物质利益”的困惑:从社会意识批判转向社会存在批判
第二节 方法论特征
一 实践性
二 辩证性
三 历史性
四 整体性
第二章 现代性社会动力机制批判
第一节 工业文明是现代性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节 启蒙理性对工业文明的反思
一 警防工业生产的铁笼泯灭了人类理智的潜能
二 工业铁笼中的“奴隶人”完全漠视道德的意义
三 工业铁笼铸就了资本主义的社会不平等
四 走出工业铁笼的“理性思考”
第三节 唯物史观对工业文明本质的揭露
一 机器与人的本末倒置
二 机器的资本主义运用
三 机器大工业的解放之路
第三章 现代性社会运行机制批判
第一节 法律机制
一 自由主义法治的形而上学
二 “现代私有制的法律”给予剥削合法性
三 依法治国即“以财治国”
第二节 民主机制
一 宪政民主的“两面性”
二 代议制民主的有限性
三 人权即资产阶级所有权
第三节 市场机制
一 市场并非“交换天性”的产物
二 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破产
三 市场机制否定现代性社会生产方式
第四节 殖民机制
一 暴力是殖民运动的代名词
二 殖民运动的实质:生产关系的移植
三 殖民运动为殖民地播撒下社会革命的火种
第五节 资本机制
一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资本理论的缺陷
二 资本的时空压缩机制
三 资本终将成为现代性社会解放的驱动力
第四章 现代性社会意识形态批判
第一节 自由主义的个人意识批判
一 抽象人性说是个人主义的立论前提
二 私有制是个人主义形成的根源
第二节 自由主义的国家意识批判
一 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二元对立
二 国家社会性的本质复归
第三节 自由主义的道德意识批判
一 法治自由与德治自由之争及其困境
二 平等在政治领域与经济领域的冲突
三 拜物教特质
第五章 现代性社会的超越与重构
第一节 超越现代性社会的可能性
一 资本主义并非现代性社会的唯一形态
二 超越现代性社会的现实途径
第二节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与困境
一 莫尔的乌托邦
二 欧文的“新和谐公社”
三 汤普森的“幸福分配原则”
第三节 英国工人阶级的伟大探索
一 宪章运动的得失
二 19世纪末英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
第四节 科学社会主义与现代性的结合
一 结合的基础:社会化生产与所有制的重建
二 结合的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三 结合的途径:科学的无产阶级革命
第六章 哲学意义与启示
第一节 经验主义方法论的批判与超越
一 从社会交往关系到生产关系
二 从贫富冲突到阶级矛盾
三 从经验历史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
第二节 对中国建构社会主义现代性社会的启示
一具体国情决定“现代性之路”
二 资本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三 建立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
四 化干戈为玉帛:中国发展惠及世界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