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学术地位与理论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概念界定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础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经验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论特点
五、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广泛影响
第一章 历史背景与思想来源
一、工业革命与无产阶级的斗争
二、理论创新的思想来源
第二章 制度批判、犹太人问题与市民社会
一、面向现实的制度批判
二、犹太人问题的实质
三、人的解放的关键与途径
四、宗教、国家与市民社会
第三章 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批判
一、异化劳动理论的形成
二、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异化劳动理论的发展与意义
四、异化劳动的产生根源与克服途径
第四章 社会的基础与群众创造历史
一、对唯心主义思辨的批判
二、物质生产是社会的基础
三、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
第五章 实践观点及其方法论
一、实践观点的形成与发展
二、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三、实践观点的方法论意义
第六章 分工、交往与社会发展
一、现实的个人及其实践
二、社会分工的双重根源与后果
三、交往与市民社会理论
四、行动与结构的历时性互构
五、社会发展与变迁理论
六、意识形态理论
第七章 阶级斗争与共产主义运动
一、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
二、资产阶级的发展与历史作用
三、无产阶级及其斗争
四、共产党与共产党人的使命
五、《宣言》的基本思想与深远影响
第八章 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的批判
一、商品与商品拜物教
二、劳动价值理论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五、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第九章 人的解放、国家与社会的治理
一、马克思主义的宗旨:人的解放
二、国家、人民与社会的关系
三、新型社会治理的途径
四、《法兰西内战》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中的意义
第十章 社会矛盾运动与发展道路
一、辩证思维与时空辩证法
二、平等、剥削与暴力革命
三、道德与宗教的发展
四、经济基础与社会发展道路
五、自然、科学与劳动
第十一章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一、写作《起源》的背景
二、“两种生产”理论
三、家庭的产生与演化
四、国家的诞生
五、结语
第十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总结
一、理论总结的背景和任务
二、现存、现实与合理性
三、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四、宗教与道德
五、社会发展的动力
六、国家与意识形态
第十三章 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和东方社会思想
一、《笔记》的编辑出版
二、《笔记》产生的背景
三、《笔记》的主要内容
四、作为人类学家的马克思
五、东方社会发展道路
第十四章 恩格斯晚年书信中的社会学思想
一、书信的时代背景与主要论题
二、研究社会的科学方法论
三、社会结构的矛盾运动
四、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多因性
五、共时视角下的社会比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