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诠释学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价值

诠释学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价值

诠释学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价值

定 价:¥68.00

作 者: 李颖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308204279 出版时间: 2020-08-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91 字数:  

内容简介

  哲学诠释学提出的“前理解”“视域融合”等概念揭示了文化创新的基本规律,据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在中国大地上开启的一场古、今、中、西的文明对话。这场对话具有重大的文化融合创新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维度亟需彰显。《诠释学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价值》以辩证法、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性、自由、幸福、虚无主义等人类文化的主要课题为例,对比了马、中、西三种文化的“前理解”,指出马克思基于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形成的人与世界关系的见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思维”“价值理性”等形成了一种否定之否定的关系,两者在诸多问题上具有较强的文化心理共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机缘巧合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实际上是马、中、西三种文化的“视域融合”,这是古老的中华文明化危为机、涅槃再生的奥秘。因此,讲文化自信,今天的中国有充分的理由和充足的底气。

作者简介

  李颖,女,1972年生,浙江绍兴市人。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绍兴文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研究。出版《基于哲学解释学视角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篇。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规划课题2项,浙江省哲学社会规划课题1项,厅市级课题4项。获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项,省级课程建设1项。

图书目录

导论
一、文化的内涵
二、中国传统文化蕴结的生存智慧
三、中国文化自觉与自信的现实需要
四、近代中国文化衰落与复兴的内在逻辑
第一章 借鉴哲学诠释学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维度和文化意蕴
第一节 哲学诠释学及其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论意义
一、哲学诠释学的历史渊源
二、哲学诠释学的主要观点和贡献
三、哲学诠释学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启示
第二节 哲学诠释学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自信
一、哲学诠释学对“理解目的”的澄清有利于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意蕴
二、哲学诠释学对“前理解”地位的澄清有助于辩证分析传统文化的价值
三、哲学诠释学对“创造性理解”的肯定有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创新自觉
四、哲学诠释学对“对话”原则的强调有助于承继中国传统文化多元开放的文化品格
第三节 哲学诠释学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自觉
一、文化批判与创新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文意蕴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启了古、今、中、西的文明对话和视域融合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契机
四、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意蕴的现实需要
第二章 中西文化关于文化主题的不同理解
第一节 中西文化不同的生存之道
一、中西文化对主客观矛盾的不同选择和应对
二、中西文化对人类主体能力的不同看法和思维模式
三、中西文化对合作关系的不同设计和价值取向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关于人性理解的视域融合
一、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人}生理解
二、儒家文化在“天人合德”思想基础上的人性观
三、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关于人性理解的视域比较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学意义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域融合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的天人关系
一、自然环境条件对文化的影响
二、从否定性实践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
三、中国文化自课义务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四、中国文化过早地进入人类文化的第二路向
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及其文化启示
一、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思考
二、马克思生态伦理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关于辩证法的视域融合
第一节 西方文化视域中的辩证法思想
一、古希腊的辩证法
二、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三、马克思基于实践本体论的唯物辩证法
四、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突破了西方形而上学的文化传统
第二节 中西文化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解与侧重
一、西方文化对矛盾斗争性的重视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矛盾同一性的重视
第三节 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中国化的文化意蕴
一、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辩证法的相异性
二、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提升了中国辩证法的理性思维
三、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使中国文化走出循环论的自然观和历史观
四、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为中国文化注入革命精神
五、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实现了创造性转化
六、中国文化的“经世致用”智慧使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获得检验和发展
第五章 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自由观
一、西方文化重视自由的价值传统
二、马克思赋予自由以实践本体论的依据
第二节 马克思把文化发展与劳动需要相结合
一、马克思揭示了“劳动异化”与“文明异化”的关系
二、马克思揭示了劳动需要与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三、马克思的劳动幸福观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第六章 超越“虚无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域融合
第一节 虚无主义与现代性反思
一、虚无主义:现代性反思的重要范畴
二、尼采提倡“积极的虚无主义”及其对中国文化反思的启示
三、海德格尔提倡“诗”与“思”及其对中国文化自觉自信的启示
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虚无主义的剖析与超越
一、马克恩关于虚无主义问题的理论关切
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剖析虚无主义的科学方法
三、马克思对尼采虚无主义批判的超越
四、马克思关于虚无主义的超越方案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超越虚无主义的可能性
一、克服虚无主义:中国现代性建构必然遭遇的历史课题
二、中国儒家“情本体”文化的实践智慧
三、“感觉共享”:中国传统文化超越虚无主义的可能性
四、马克思“人类社会”思想引领下的中国“和谐”文化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著作类
期刊类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