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文明与意大利民族(主要是由罗马人、伊特鲁利亚人、希腊人、日耳曼人和阿拉伯人构成)的文明都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学与歌剧漫长而辉煌的发展很可能是自发的、自由的,并没有所谓的“逻辑”,更遑论“关联性”。今人谈论过往,以过往为素材做学问,无非就是对史料进行归纳、梳理,并且加以自己的分析,使自己的条理从逻辑方面看上去尽可能合理。拥有所谓更大“话语权”的作者或者是“大多数人的看法”,往往被看作“必定”是正确的;反之,如果是少数的“微薄之言”,则很可能被忽视,或者被质疑。对于做学问,我看这大可不必。借用《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这句话来说,探讨和研究一门学问,理想的状态是认真钻研中的长期“争鸣”或“切磋”,这样这门学问会一直保持活跃的学术状态。而如果想“完善”一门学问,那么其实是一种趋向封闭的状态,变得“油盐不进”,没有活力,对于做学问来说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