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探析

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探析

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探析

定 价:¥88.00

作 者: 颜景高 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20353779 出版时间: 2020-08-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31 字数:  

内容简介

  《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探析》首先从文化和价值支撑的视角透析中国现代化转型,然后分别从互利共赢的目标、共享发展的理念、核心价值观代领等三个层面解析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最后阐释塑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进路。从现代化转型的性质来讲,中国现代化开启的是社会主义文明新范式,中国现代化基于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惠及全球发展的“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中国现代化致力于满足每个人自由发展、全面发展的需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种共享理念为切近共产主义理想提供了历史前提。中国现代化有其筑基凝魂的价值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了西方文明的优秀成果,吸取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有益养分,传承了革命文化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新时期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把握社会意识形态碎片化、日常化的趋向,构建中国现代化转型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作者简介

  颜景高,男,1975年生,山东临沂人。2011年在上海财经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2011年至2014年在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9月入职山东社会科学院,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兼任山东省哲学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出版著作《历史转折的文化动因探析》,先后在《哲学研究》《天津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

图书目录

导言
一 问题背景
二 主要内容
三 研究思路
第一章 现代化转型概论
第一节 现代化转型的文化动因
一 现代化转型的文化维度
二 现代化转型的文化动因探析
第二节 现代性个人主义及其缺憾
一 现代化转型的个人向度
二 经济个人主义的缺憾
三 重建社会人维度
第三节 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
一 推动新型全球化发展
二 推进社会财富共享机制
三 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
第二章 中国现代化的共赢范式
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社会诉求
一 市场经济彰显的道德诉求
二 资本个体对社会合作秩序的侵蚀
三 社会主义引领的市场变革
第二节 金融资本的全球掠夺
一 作为全球财富掠夺工具的美元
二 架构世界格局的金融资本
三 坚持人民币政策的自主性
第三节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合作范式
一 中国从属的资本市场秩序
二 中国改革开放的合作逻辑
三 开启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第三章 中国现代化的共享理念
第一节 分配正义的历史演变
一 分配正义概念的“古今之辨”
二 分配正义理论的实践诉求
三 分配正义实质的不懈追求
第二节 “应得分配”的实践样态
一 应得理论的逻辑建构
二 应得分配的社会纠正
三 应得理论的“中国语境”
第三节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义要求
一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二 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三 促进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四 推进社会保障机制建设
第四章 中国现代化的价值自信
第一节 中华民族精神彰显的价值底蕴
一 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创新
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
三 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
第二节 中华文化蕴含的核心价值追求
一 中华文化蕴含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核心价值追求
二 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第三节 世俗化转向与先进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一 世俗文化开启了新旧文明更替的动力
二 “三俗化”趋向:现代个体的当下体验
三 先进文化引领着核心价值观走向
第四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及其功能
一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二 加强人们的道德责任感
三 挖掘革命文化的时代意义
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融合的纽带
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动力
第五节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细、落小、落实
二 注重在道德引领方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 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四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五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第五章 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
第一节 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功能
一 意识形态的本质及其功能
二 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核心价值观
三 普世价值的时代意义和缺憾
四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
第二节 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
一 直面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
二 准确把握意识形态的时代嬗变
三 着力批判三种错误思潮
四 传承发扬马克思的人类共同体思想
第三节 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
一 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
二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三 思想宣传工作的基本遵循
四 夯实新时代下的思想宣传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二 外文著作
三 中文著作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