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述评
第三节 研究框架及重难点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相关问题理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概念界定
一 主体
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核心组织
一 中央委员会
二 中央政治局
三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塑造的相互关系
一 主体与客体
二 主体与政党主体
三 主体与人民群众主体
四 主体与理论工作者主体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塑造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塑造的准备
一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为主体塑造准备了组织条件
二 党在国民革命中领导地位的形成为主体塑造准备了政治条件
三 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始探索为主体塑造准备了理论条件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塑造的开启与困局
一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开启了主体塑造的伟大进程
二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兴起推进了主体塑造核心力量的形成
三 “左”倾教条主义统治的形成使主体的塑造深陷困局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塑造的转折与推进
一 遵义会议成为主体的塑造从困局到重塑的重大转折
二 红军北上战略大转移的胜利实现了主体的艰难重塑
三 国内和平局面的形成推进了主体的全新塑造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塑造的展开与完成
一 全面抗战的实现奠定了主体塑造的基本格局
二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运动
三 中共七大的召开标志着主体塑造的正式完成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塑造的基本平台
第一节 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塑造的政治平台
一 工农民主联合战线的建立对主体塑造的作用
二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对主体塑造的作用
三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对主体塑造的作用
第二节 武装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塑造的军事平台
一 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对主体塑造的影响
二 抗日民族战争的实现对主体塑造的影响
三 全国解放战争的展开对主体塑造的影响
第三节 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塑造的组织平台
一 农村游击战争条件下党的建设对主体塑造的意义
二 全民族抗战条件下党的建设对主体塑造的意义
三 夺取全国政权条件下党的建设对主体塑造的意义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塑造的创新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塑造的理论成果
一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思想的开创
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体系的阐述
三 毛泽东思想概念的提出及指导地位的确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塑造的制度成果
一 工农兵代表会议制度的实践
二 抗日民主政权制度的创新
三 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塑造的实践成果
一 中国革命战略大转变的实现
二 全民族抗战的坚持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完成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塑造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主体塑造的思想基础
一 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旗帜是主体塑造的思想标识
二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主体塑造的思想依归
三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主体塑造的思想方向
第二节 遵循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是主体塑造的政治基础
一 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是主体塑造的政治前提
二 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是主体塑造的政治规范
三 践行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是主体塑造的政治特点
第三节 加强和巩固党的各级组织是主体塑造的组织基础
一 正确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是主体塑造的组织制度
二 巩固和维护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是主体塑造的组织核心
三 加强和改善各级党组织的建设工作是主体塑造的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