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泉州师范学院推出的科研新成果——《泉州南音(弦管)集成》(吕锤宽辑录,王珊主编,全36卷,已出版30卷),是目前南音调查与研究之集大成者。其关于“泉州南音(弦管)”这一称谓的确定,以及对于南音传承传播理念的书写,是与包括《泉州南音论丛》在内的前辈南音人与诸多学者对南音的贡献分不开的。此部分可参阅《泉州南音(弦管)集成》相关内容,斯不赘述。《泉州南音论丛》是论文结集,汇集了泉州师范学院泉州南音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泉州南音论丛》首辑已于2017年3月出版,第二辑的出版,因故延宕了不少时间。因此也提供了继续深入思考的机会,慎思之后,笔者建议今后将《泉州南音论丛》改名为“泉州南音(弦管)文化论丛”。泉州南音(弦管)文化在当代高校及社会的教学教育实践、传承推介传播,是笔者近20年的重要学术关注点,理当进一步研究讨论。泉州南音(弦管)与其源生地、当代传承传播核心区域泉州的民众,与闽南地区、台港澳地区、东南亚诸国等泉州南音(弦管)传播区域中闽南人的生产生活关系如何?众多南音研究者于此多所着力,颇多成果问世。《泉州南音论丛》中收录的这些南音方向硕士研究生的研习成果尽管渗透了指导教师的心血,仍难脱稚嫩,而对于南音文化的传播传承而言,我们需要给予的是宽容,更需要对其未来的可能充满期待——一片蓊葱的苗圃,其间当有参天大木长成……什么是南音文化?研究弦管者(关于南音或弦管,弦友的称谓还有南管、南乐、南曲、郎君唱等)首先需要界定这个概念。笔者曾在《从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南音文化保护的意义》-文中,对南音文化做了这样的界定:南音文化是该文化持有者、习得者和享用者的生活方式和生命体验过程,包括所有南音持有者、习得者、享用者所共有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也就是说,南音文化涵盖了历史衍生发展过程积淀下来的诸多层积及其相关的文化空间与物件,所积淀形成的习俗仪轨、规约制度、价值认同、精神信仰,包括被当下持有者、习得者、享用者视为传统并依凭着这些传统在日常生活中展示出来的所有行为及相关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