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政治,本质上是一种等级政治,以维护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为治世的根本。而礼仪制度正能够在这方面发挥效用,因为礼的本质在于区别上下,有了礼才能区别君臣、父子、兄弟、夫妇的名分,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各安其位,不相僭越。其次,因为有区别,日后才有“敬”,以下敬上,以卑敬尊,这样才能维护社会的秩序。所以礼制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在于区别等级人伦,树立人际规范。故《礼记》说:“朝观之礼,所以明君臣之义;聘问之礼,所以使诸侯相尊敬也;丧祭之礼,所以明臣子之恩也;乡饮酒之礼,所以明表幼之序也;婚姻之礼,所以明男女之别也。夫礼禁乱之所由生,犹坊止水之所自来也。”儒家所倡议的理想社会结构中,自天子以至庶人,自中央以至乡里,都由一定的礼仪规范。国家祭典、人伦秩序,都靠礼仪来维系。而人的生命中每个阶段的变化,都有一套严肃而深具文化意义的礼制来引导,成为了人生必经的“通过仪式”(Rites of Passage)。汉代以后,中国官方以儒治国,儒家的礼仪进一步制度化、政治化,成为两千年来中国社会政教合一的重要工具。但古代礼仪文字繁琐,加以历代的变革更新,后人要了解其来龙去脉,绝不容易。学术界过去数十年对三礼的研究比较多,而历代礼制变迁的研究,可谓屈指可数。朱溢博士的新著《事邦国之神祗:唐至北宋吉礼变迁研究》,正好填补目前学术界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