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哲学理论哲学基础

哲学基础

哲学基础

定 价:¥98.00

作 者: [美] David Stewart,[美] H.Gene Blocker,[美] James ... 著,张云涛,胡宗超 译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丛编项: 万千教育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8431489 出版时间: 2020-1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497 字数:  

内容简介

  哲学是一门活生生的学科,它是借鉴过去来处理当代问题的。围绕哲学核心问题,《万千教育·哲学基础》既讲述了古典哲学历史和问题,也介绍了当代哲学专题和研究,并收录了来自不同时代哲学家的经典选文,给出精当分析,让读者直接与伟大的思想家相遇。更难能可贵的是,《万千教育·哲学基础》虽然偏重英美的分析性风格,却非常尊重其他哲学传统,透彻地诠释了欧洲大陆哲学以及东方哲学,以帮助读者全面理解不同的思想体系。 对于同一哲学论题,《万千教育·哲学基础》提供了来自不同视角的论证,以帮助读者理解哲学的论证形式,形成哲学分析能力和哲学思维方式,并将掌握的问题解决方法应用于日常生活。每章后“供讨论的问题”利于读者以自己的思考回顾该章内容,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配有图片的思想家生平介绍增加了阅读的乐趣;每部分后各哲学分支领域“近期发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新应用和发展,“进一步阅读建议”扩展了该领域的相关资源。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戴维·斯图尔特(David Stewart) 美国俄亥俄大学哲学系荣誉退休教授。任教哲学30余年,著有《现象学探究》(Exploring Phenomenology,与Algis Mickunas合著,1974)、《保罗·利科的政治与社会论文集》(Political and Social Essays of Paul Ricoeur,与Joseph Bien合编,1976)、《宗教哲学探究》(Exploring the Philosophy of Religion,1980)、《商业伦理学》(Business Ethics,1996)等。H. 吉恩·布洛克尔(H. Gene Blocker) 美国俄亥俄大学哲学系荣誉退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艺术哲学、伦理学、非西方思想等。著有《艺术哲学》(Philosophy of Art,1979)、《原始艺术美学》(The Aesthetics of Primitive Art,1994)、《世界哲学》(World Philosophy,1998)、《日本哲学》(Japanese Philosophy,与Christopher L. Starling合著,2001)等。詹姆斯·彼得里克(James Petrik) 美国俄亥俄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任教哲学30余年,主要研究领域为早期现代哲学、宗教哲学等。著有《笛卡尔的意志理论》(Descartes’ Theory of the Will,1992)、《超越信仰的恶》(Evil Beyond Belief,2000)等。 译者简介张云涛 哲学博士,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欧美宗教文化研究所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古典哲学、西方近代宗教思想等。 胡宗超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道德哲学、基督教哲学等。

图书目录

第一部分 何谓哲学?

第一章 哲学的活动
    理性的反思:深思熟虑
    哲学的规范性功能
    哲学的主题
    建构的或分析的?

第二章 哲学的历史
    早期希腊哲学
    中世纪哲学
    近现代哲学
    20世纪哲学
    哲学的未来

第三章 哲学与经过审察的生活
    苏格拉底的申辩


第二部分 关于思想的思考

第四章 理性的生活
    诉诸理性
    理性与哲学
    理性的优势

第五章 论证形式
    有关思想的思考
    一些基本术语
    真与有效性
    论证形式
    四种标准的论证形式
    肯定前件式
    否定后件式
    假言三段论
    选言三段论
    有效的论证形式小结

第六章 归纳与科学哲学
    归纳法与科学推理
    非形式推理
    其他归纳论证
    因果论证
    科学哲学

第七章 哲学论证的诸种策略
    充分必要条件
    间接证明
    辩证推理
    两难困境
    定义
    哲学分析
    发现谬误

第三部分 实在是什么?

第八章 形而上学导论
    现象与实在
    实在的标准
    心灵与实在
    形而上学的任务
    形而上学与日常经验
    形而上学的价值

第九章 二元论
    形而上学二元论
    实在的等级
    知识是关于理念的知识
    洞穴寓言
    善的理念

第十章 唯物论
    唯物论与观念论
    唯物论与科学
    二元论与身心问题
    唯物论与宗教信仰
    古代唯物论:原子论
    原子论与自由
    原子论与精神现象
    唯物论与新科?
    调和唯物论与宗教

第十一章 观念论
     贝克莱的主观观念论
     对贝克莱观点的挑战

第十二章 身心问题与人格同一性
     身心问题
     身心二元论
     相互作用的难题
     同一论
     同一论的抗辩
     二元论的辩护
     该争论的重要性
     人格同一性问题

第十三章 自由与决定论:人的能动性的形而上学
     关于人的行动的理论
     争论的内容
     可避免性与责任:相容论的一个问题
     随机的、偶发的与责任:自由意志论的一个问题
     我们是自由的吗?


第四部分 我们如何认知?

第十四章 认识论导论
     知识、意见与信念
     知识与确定性
     认识论与心理学
     知识的来源

第十五章 勒内·笛卡尔:寻求确定性
     寻找方法
     对基础的怀疑
     我思故我在

第十六章 大卫·休谟:信赖你的感官
     对简单性的追寻
     关于理智的科学
     观念的关系与实际的事情
     原因与结果
     归纳难题

第十七章 伊曼努尔·康德:一种折中方案
     知识与经验
     先天知识与后天知识
     分析判断与综合判断
     康德对判断的四分
     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认识论中的哥白尼式革命
     认识论中的哥白尼式革命的代价

第十八章 知识与人的实践:实用主义传统
     表象主义的失败
     古典实用主义的起源
     古典实用主义的遗产
     过去与现在:哲学及其历史


第五部分 我们应该做什么?

第十九章 伦理推理导论
     规范伦理学与价值的多样
     人类与功能善
     道义论观点

第二十章 道德怀疑主义
     日常道德的倒置
     道德形而上学

第二十一章 道德与形而上学
      乔治·爱德华·摩尔与未决问题论证
      非自然主义与直觉主义
      道德事实的更深层基础

第二十二章 幸福主义:自我实现的道德
      道德与人的本性
      道德与理性
      理智德性与道德德性
      幸福与快乐

第二十三章 功利主义:道德取决于结果
      约翰·斯图尔特·密尔与理想的功利主义
      质的差别
      规则功利主义与行为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的更大困难

第二十四章 道义论:道德取决于动机
      善良意志
      出于义务而行动
      假言命令与定言命令


第六部分 宗教哲学

第二十五章 宗教哲学导论
      宗教中的哲学问题
      定义上的尝试
      内在标准与外在标准

第二十六章 宗教与生命的意义
      荒诞主义者的回答
      托尔斯泰的回答

第二十七章 上帝存在的先天证明
      理性与宗教
      本体论证明
      晚近的本体论证明
      存在不是一种性质
      本体论证明的持续意义
      偶然存在与必然存在
      斯宾诺莎与上帝不存在的不可解释性
      无限完满的存在观念的融贯性
      上帝的本性

第二十八章 上帝存在的后天证明:阿奎那的五路证明
      自然:有序的系统,而不是无序的混沌
      问题争辩
      从变化出发的证明
      从动力因出发的证明
      从可能性与必然性出发的证明
      从存在的等级出发的证明
      从设计出发的证明

第二十九章 恶的难题
      自由意志辩护
      道德与精神品质的培养
      不可理解的恶的难题


第七部分 艺术哲学

第三十章 艺术哲学导论
     美学问题
     审美经验的作用

第三十一章 艺术的价值

第三十二章 艺术作为理想

第三十三章 美学与意识形态


第八部分 社会政治哲学

第三十四章 社会政治哲学导论
      平等与人权
      何谓正义?
      当代现实

第三十五章 自由世俗的国家

第三十六章 个人与国家

第三十七章 人权

第三十八章 个人幸福与社会责任


第九部分 东方的思想

第三十九章 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
      哲学的多重含义
      哲学与宗教

第四十章 儒家的人性理论
     人的先天秉性与后天培育
     “应当”蕴涵“能够”
     强的断言与弱的断言
     儒家的三种人性理论
     孟子论人性
     荀子论人性
     董仲舒论人性
     中国的其他人性理论

第四十一章 印度教有关一元论的论争

第四十二章 佛教的空论

术语表

译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