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阶级分析:激进平等主义工程的内在要求2
二、阶级概念的三个阶段6
第二节阶级分析的内在逻辑和理论立场的转变20
一、马克思主义范式与实证主义社会科学的对立21
二、在马克思主义和韦伯主义阶级分析传统之间23
三、一种综合性的逻辑分析框架27
四、小结35
第二章 剥削理论与阶级结构理论37
第一节“中间阶级”的“矛盾定位”概念37
一、“中间阶级”难题38
二、“阶级关系中的矛盾定位”概念:“对立”+“共享”41
第二节剥削与阶级分析46
一、剥削的定义:对罗默的修正47
二、剥削机制:“组织剥削”取代“地位剥削”50
三、中间阶级及其矛盾定位:十二种阶级位置模型52
第三节赖特与罗默理论之比较55
一、罗默剥削理论存在的问题56
二、赖特何以对罗默剥削理论进行修改和补充57
三、阶级与阶层相结合的理论研究模式59
第四节赖特剥削与阶级结构研究的理论失误61
一、“中间阶级”的“剥削”悖论61
二、多重维度剥削论的理论根源63
第三章凸显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实证维度67
第一节静态的阶级结构表明:“工人阶级仍是最大的阶级”67
第二节动态的阶级结构表明:“中间阶级”位置正在扩大73
一、两种不同的假说:后工业社会理论与经典马克思主义
理论73
二、实证研究倾向于支持后工业社会理论75
第三节赖特实证研究的疏漏:忽视马恩阶级研究的晚期结论79
一、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中间阶级”发展趋势的预测80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中间阶级”的描述82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谓“新阶级”是不是“中间阶级”?85
第四章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91
第一节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的基本理论92
一、基本概念界定92
二、微观模型:阶级位置影响阶级意识98
三、宏观模型:阶级结构影响阶级形成102
四、宏观模型与微观模型的结合:“构成”与“调节”107
第二节对瑞典、美国和日本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的实证研究110
一、实证研究的理论预设110
二、实证调研结果113
三、结论:三国各自呈现出鲜明的特征127
第三节两种阶级意识导向模式:认同与利益128
一、结构探讨和程序探讨的基本理论解释129
二、认同与利益影响阶级意识的因果模型131
三、实证研究结果:应依不同侧重将二者结合134
第四节赖特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研究的得失与启示136
一、赖特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研究的得失136
二、赖特阶级意识与阶级形成研究的启示140
第五章 阶级妥协与阶级超越143
第一节积极的阶级妥协理论144
一、理论渊源与策略基础144
二、策略博弈模式分析152
三、积极的阶级妥协的实现机制157
四、赖特积极的阶级妥协理论的意义、局限及其阶级研究的方法论169
第二节展望真实的乌托邦——超越资本主义176
结语188
参考文献 191
后记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