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我国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00多年间的社会面貌。它是我国人民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为我国的诗歌创作奠定了深厚的文学基础,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诗经》共305篇,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乃民间歌谣,共160篇,总称十五国风;“雅”乃西周京都正音,分《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为官吏或文人创作;“颂”乃王侯在宗庙祭祀时用的乐歌或舞曲,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合称“三颂”(共40篇)。《诗经(全译注音版)/新编盛世经典国学普及文库》无论是在体裁形式、语言技巧上,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简言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借一个事物来比喻。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大多在诗歌的发端。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