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 孔子授业研究旨趣/1
内篇
第一章 君子之教[上] / 3
一、何谓君子[4]——二、君子与小人之别[5]——三、君子真伪之辨[7]——四、君子学说的性质[9]——五、今古势易话伦理之教[10]
第二章 君子之教[下] / 14
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14]——二、“四教”的伦理价值[25]——三、君子之规[28]——四、致君子“三理”[29]——五、今古势易话伦理之教[32]
第三章 以礼乐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君子儒”之教 / 34
一、“六艺”传说[35]——二、《论语》中的诗、书、礼、乐信息[38]——三、传说中的孔门礼教数例[57]
第四章 学之价值判断——学程型授业的立论依据/ 66
一、学为修身之本[66]——二、学无常师[73]
第五章 师—弟子问对[上]——孔门所授之业 / 82
一、弟子为求学而发问[82]——二、夫子施教中提问[98]——三、学程型授业的本色[100]
第六章 师—弟子问对[下]——学程型授业对话过程先例/ 101
一、发问主体[102]——二、孔子审题、辨惑与专对[103]——三、弟子认同、重问、追问与反问[107]——四、夫子评答[113]——五、孔子告白与提问[115]
第七章 因材施教——学程型授业的先例/ 119
一、例证[119]——二、“人材”观念[120]——三、因“由”施教[122]——四、因“赐”施教[128]——五、因“求”施教[132]——六、诸例同理[133]——七、不必要的误解[135]——八、今古势易话因材施教[138]
第八章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程型授业的先例/ 141
一、“愤”“悱”辨析[142]——二、因“愤”而“启”、因“悱”而“发”示例[143]——三、“启”“发”即善喻[146]——四、因学而教,教无常法[149]——五、今古势易话启发[150]
第九章 为学与出仕/ 153
一、对政事的关注[153]——二、荐才[159]——三、关于出仕的实证与反证[160]——四、以君子之教为根本[162]——五、今古势易话“出仕”与“焉用稼”[163]
第十章 师表/ 167
一、以授业为天职[167]——二、身教[171]——三、今古势易话“人师”[179]——四、博学的孔子“无以成名”别解[180]
外篇
第十一章 孔门弟子传说/ 189
一、孔门何其杂也[189]——二、孔门弟子知多少[192]——三、有
若之言何以似夫子[200]——四、孔门弟子“知”“仁”见识传说[204]
第十二章 先秦儒家先教说 / 210
一、“教而后刑、教而后兵”的先教说[210]——二、先教说立论[211]——三、因时因势而行[212]
第十三章 孟子教育说 / 215
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215]——二、“五教”说[219]
第十四章 孔孟授业比较 / 225
一、授业价值取向比较[225]——二、师—弟子问对比较[233]
第十五章 荀子教育说 / 248
一、教化说[248]——二、学之终始说[254]——三、师说[263]
第十六章 荀子主外说与孟子主内说 / 277
一、性善论与性恶论比较[277]——二、孟、荀授业价值观念比较[281]
孔子授业研究独白
第十七章 孔子授业研究的心路历程 / 287
一[287]——二[289]
第十八章 孔子授业研究的价值取向 / 291
一[291]——二[292]——三[295]
第十九章 孔子授业要义 / 298
一、师门的形成[298]——二、君子之教[302]——三、诗书礼乐之教[303]——四、为用而学,因学而教[306]——五、结论[309]
后 记 /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