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原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隶属中国科学院。1962年,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1956年建立)合并于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7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改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2002年10月更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在职人员161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员62人,分属于25个民族成份。现有高级研究人员74人。中国社会科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简介2019年9月,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根据《关于申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通知》要求,决定在全国范围内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建设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深化新时代民族研究工作,进一步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大力推动中国民族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工作办公室审核,评审专家严格初审、复审,业务指导单位现场考察调研,并报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获准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研究基地和研究培育基地建设周期为2020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王延中山东东平人。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民族研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兼任中国民族研究团体联合会会长、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学术团体负责人。曾从事工业经济、劳动社会保障、卫生政策、科研管理与廉政建设等领域研究,发表《经济组织与城乡发展》《中国的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等论著,主编社会保障绿皮书《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目前主要从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民族地区发展等问题研究,主持“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调查”“民族团结云南经验”等重大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智库办公室工作,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张志刚北京市人。现任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司长,长期从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关工作,多次赴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开展调研指导,组织编制实施多项民族工作专项规划、制定出台多项重大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在民族地区经济管理、民族经济理论政策研究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方勇江苏淮安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教授。兼任中国世界民族学会常务副会长、《世界民族》杂志主编等职务。曾被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突出贡献专家”。主持国家及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重大国情调研项目和基地项目多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尹虎彬朝鲜族,辽宁宽甸人,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主要学术领域为民俗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主持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级重大课题多项。主要著作有《古代经典与口头传承》(专著)、《故事的歌手》(译著)等。丁赛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经济研究室主任。研究专长为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劳动力流动、收入分配等。目前已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民族研究》、《经济学(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China Economic Review、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Feminist Economics、The Review of Black Political Economy、Review of Disability Studie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等中外文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中国社科院创新课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