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彝走廊地区古代人群类别称谓:分布及嬗变研究》将梳理工作分为两汉、魏晋至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六个时段。由于各主要人群类别称谓的出现与变化大体与朝代同步,故以王朝更替来作为各时段的界限,但划分时段过短又不利于观察人群称谓及分布的前后变化。将两汉作为一个时段,是基于两汉在王朝更替上虽有间断,但对“西南夷”地区的认识一直是处于相对持续和逐步深入的状态,且《史记》《汉书》《后汉书》在记载汉代史事上可相互补充。至于魏晋至隋作为一个时段的理由,《藏彝走廊地区古代人群类别称谓:分布及嬗变研究》已在第二章的开头部分做了说明,此不赘述。将唐宋作为一个时段主要有两点理由:一是因吐蕃对藏彝走廊地区的占领导致以“蕃”为标志的人群出现,这个过程大体形成于唐、宋;二是史籍中对于藏彝走廊区域另一大人群类别始终以“蛮”称之,而“蛮”之称谓在人元以后即发生改变。由于元代出现了许多新的人群称谓,但朝代相对短暂,明人在元代基础上丰富了对这些人群种类的认识与理解,故出于从一个较长时段观察称谓及其分布变化的考虑,《藏彝走廊地区古代人群类别称谓:分布及嬗变研究》将元、明作为一个时段。清、民国时期关于藏彝走廊地区的史料记载均相对丰富,特别是一些民国学者曾深入走廊中并开始参照西方民族学知识对走廊民族进行分类,对于走廊人群类别的认识与此前各时期相比均有着根本区别。鉴于此,我们将清、民国单独作为两个时段进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