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Ⅲ 出版说明
Ⅴ 序/陆燕荪
1 新中国 新气象 70年长卷第一页
4 鞠躬尽瘁 奉献毕生
——纪念我国机械工业杰出领导人刘鼎
7 自主创新的带头人
——纪念我国机械工业杰出领导人沈鸿
10 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回忆刘鼎与《机械工人》
13 从《科学技术通讯》到《机械工人》
16 一张珍贵的照片
——纪念《机械工人》创建者蒋一苇和林家燊等
19 从《人民日报》阅读《机械工人》
22 使命与自豪
——品读《机械工人》创刊号
25 三个历史片段
——回忆创刊号再版与两次复刊
28 新中国第一座重型机器厂
——太原重型机器厂
32 工业战线的“排头兵”马恒昌与《机械工人》
35 为新中国建设作出贡献的苏联金属加工专家们
38 从1951年新中国第一辆汽车的铸造谈起
42 创刊一周年这一期
45 团结在《机械工人》周围学习技术
48 万紫千红写不完
——新中国的工具工业
52 60多年前的国际工业展
55 “一五”(1953-1957)回眸
59 中国机床行业的“十八罗汉厂”
63 新中国第一座新型机床厂
——沈阳第一机床厂
66 上海金属切削机床制造业的一面“旗帜”
——上海机床厂
71 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
——长春一汽建厂初期的金属冷加工
76 新中国第一个汽车制造厂
——长春一汽建厂初期的金属热加工
81 推广“科列索夫工作法”
85 《金属加工》与船舶焊接行业
88 《金属加工》与海洋工程焊接技术
91 《金属加工》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
95 助力国产大飞机 《金属加工》持续关注航空制造技术发展
99 堆焊技术的发展及实践经验的推广
102 高速磨削及超高速磨削技术的发展
106 持续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五轴加工技术
113 瓦尔特:站在百年创新的新起点
117 肯纳金属:一场始于碳化钨硬质合金的切削革命
121 山高刀具:勇攀金属切削的高峰
125 我国数控刀具40年
131 从无到有的数控刀片,从弱到强的中国制造
——访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屏
135 感应加热60年
140 一朵灿烂的焊接技术之花
——为新中国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电渣焊技术
145 一本出版于1954年的金属加工技术“口袋书”
147 陶瓷刀的推广与应用
151 倪志福、“群钻”与《机械工人》
157 走在时间前面,做时间的主人
——金属加工领域的全国著名劳模王崇伦、苏广铭
161 北京金属切削名宿史洪志与桂育鹏
164 从“南沈北刘”、万吨水压机到“国之重器”8万t模锻液压机
168 一个封面,一张剪纸,一帧机械工业历史的剪影
171 把智慧和力量献给祖国
——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会议
176 1959年“群英会”
——全国工业、交通运输、基本建设、财贸方面社会主义建设
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
180 为机械工业的振兴献技献艺
——向职工技术协作活动的前辈们致敬
183 人物俱备 洋洋大观
——新中国第一次全国先进工具经验交流会及全国工具展览会
189 大昭和:53年坚守,为高品质刀柄系统树立高标杆
193 同舟共济 共闯难关
——20世纪70年代初期金属加工行业一瞥
196 实践经验最宝贵
——新中国金属加工领域竞赛回顾
201 焊接大赛40年
204 全国科普“优秀作品一等奖”
——金属涂镀技术
206 顺应形势 大力开拓工业机器人市场
209 迈向智能制造时代的数十年探索
——访Tebis中国总经理庄晓林
213 品牌如金 名展埃森
——北京?埃森焊接展33年(1987-2020)
219 连续、实用、先进的数控技术知识讲座和直播课程
224 欧科亿:起于细分行业,渐成龙头之势
228 21世纪国家重大工程建设中的金属加工技术
239 为行业发声,从“数控系统千人调查”谈起
——金属加工机电产品用户系列调查纪实
243 聚拢行业资源 凸显品牌价值
——切削刀具行业系列调查
247 《金属加工》搭平台:展精英风采,育工匠精神
252 精彩定格
——记录行业历史时刻的金属加工摄影大赛
257 继承《机械工人》办刊传统 竭诚为读者服务
262 从0到51万用户,金属加工微信公众号发展这7年
269 金粉讲堂——为金粉们量身打造的线上互动交流课程
274 金属加工直播,为好内容插上腾飞的翅膀
280 与祖国共庆生日 与读者共同成长
——《金属加工》的10月记忆
289 一部机械制造技术的长卷
——从《机械工人》到《金属加工》
302 《金属加工》(原名《机械工人》)杂志
70年大事记(1950-2020)
309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