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工业技术建筑科学市政工程城市交通出行碳排放及其影响机理

城市交通出行碳排放及其影响机理

城市交通出行碳排放及其影响机理

定 价:¥75.00

作 者: 杨文越 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00184489 出版时间: 2020-08-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436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从国家、城市和社区三个研究尺度对城市交通出行碳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机理进行实证研究。在国家尺度上,基于统计数据对中国30个省(直辖市)交通碳排放进行测算,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并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数据模型)对中国交通碳排放的社会经济、城市形态、交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城市尺度上,以广州为例,构建社区出行低碳指数(CTLCI)模型,分析广州市社区出行低碳指数的空间格局与差异特征,并利用全局回归(OLS)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对其影响因素与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同时,构建出行方式可达性差异指数(MAG),对广州社区出行方式可达性差异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通过构建空间常系数回归模型和空间变系数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估计。在社区尺度上,基于广州市15个社区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与碳排放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别通过构建树模型、逻辑斯特模型和多元回归模型对不同类型出行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测度。最后,考虑和控制居住自选择效应,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居民社会经济属性、建成环境和态度偏好对四种类型出行碳排放的影响机理。 本书试图从多地理尺度揭示城市交通出行碳排放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构建低碳、可持续的城市空间结构、交通系统和土地利用模式,指导未来的规划编制和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简介

  曹小曙,博士,陕西省百人计划陕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现任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副主任、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主任、交通地理与空间规划研究所所长。西北城镇化与国土环境空间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区域发展与城乡规划、交通运输空间布局、土地利用与规划、历史地理、物流地理等领域的研究。 杨文越,博士。主要从事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研究。目前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尺度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影响机理研究——以广州为例)和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大城市社区步行适宜性对居民肥胖的影响研究——以广州为例)。博士期间曾参与1项“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余项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共发表论文20篇。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区域与尺度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综述
  第一节 概念辨析与界定
  第二节 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交通出行碳排放研究进展
  第三节 国家交通能源消耗及其碳排放的驱动力因素
  第四节 城市空间形态对交通碳排放的影响
  第五节 社区建成环境对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影响
  第六节 小结
第三章 中国交通碳排放时空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
  第二节 中国交通碳排放时空演化及区域差异
  第三节 中国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四章 广州社区出行低碳指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
第二节 广州社区出行低碳指数空间格局与差异
第三节 广州社区出行低碳指数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异质性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五章 广州城市公共中心与小汽车出行碳排放空间特征模拟
第一节 基于碳排放—位置分配模型的公共中心规划支持
系统(CELAGPCPSS)的设计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
第三节 基于CELAGPCPSS的广州城市公共中心选址与
小汽车出行碳排放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六章 广州市社区出行方式可达性差异与影响因素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
第二节 广州社区出行方式可达性差异特征
第三节 广州社区出行方式可达性差异影响因素
第四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七章 社区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与碳排放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
第二节 居民出行方式结构与差异
第三节 居民出行碳排放特征与差异
第八章 社区居民出行碳排放影响因素
第一节 研究方法
第二节 社会经济和建成环境对出行高碳排放居民的
交互作用——基于树分类模型
第三节 出行高碳排放居民的影响因素——基于逻辑斯蒂回归模型
第四节 建成环境与态度偏好对居民出行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多元回归模型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居住自选择视角下的居民出行碳排放影响机理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数据
第二节 通勤出行碳排放的影响机理
第三节 社交出行碳排放的影响机理
第四节 休闲娱乐出行碳排放的影响机理
第五节 日常购物出行碳排放的影响机理
第六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可能的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附录A 调查问卷
附录B 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