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四川大学国家重点基地俗文化研究所主编的“中国俗文化研究大系”中的“俗语言丛书”之一,进行俗语言词汇研究,搜集六朝以来历代笔记小说中有待关注的俗语词5366条,并采用语义场的思路,据人本中心的原则,把这些词按意义分为名物、行为和性状三个方面,每个方面再分若干层次逐一展示。 语言的使用反映了人们生理、职业、兴趣爱好、社会身份和文化教养等方面的差异。同一社会的人们形成不同的交际群体,有相应的群体用语,导致词汇的群体性。词汇的交际群体特性又进一步反映在文献中。笔记小说有明显的俚俗色彩,一些很少出现在专门或正式文献中的词汇,可能呈现在笔记小说中,因而笔记小说是汉语史词汇历史描写的重要语料来源,是历史词汇调查的重要对象。 词汇描写涉及大量词语顺序的安排,有音序、形序等分类手法,或按词性分类。按意义分类,目前尚无公认的规则,分歧颇多。本研究认为词汇的意义来自人们对客观事实的理解,因此关键并不在事实出现的先后,而在人类对客观事实的了解。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人本原则,按先具体后抽象、先自身后外物、先近处后远方、先表面后内涵、先显著后细微的顺序,建构以名物、行为和性状为主要脉络的整体词汇意义分类框架,对所描述的历代笔记小说中的词汇成分做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