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绪论
一、牡丹种质资源研究的意义
二、牡丹种质资源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章 牡丹种质资源的起源与分布
节 中国牡丹资源调查历史
一、国外学者对中国牡丹资源的调查与分类研究
二、国内学者对中国牡丹资源的调查与分类研究
第二节 中国野生牡丹分布概述
一、中国野生牡丹的水平分布
二、中国野生牡丹的垂直分布
第三节 中国野生牡丹的分布特征
一、野生牡丹的群落特征
二、野生牡丹的分布方式
第二章 中国牡丹种质资源研究历史
节 观赏牡丹研究历史
一、园林中的应用与发展
二、寺庙建筑中的应用与发展
三、私人住宅中的应用与发展
第二节 药用牡丹研究历史
一、先秦至南北朝:药用牡丹文化的生成
二、隋唐宋金元:药用牡丹文化的兴盛
三、明清两朝:药用牡丹文化的积淀
第三节 古牡丹研究历史
一、古牡丹现存分布
二、牡丹珍品简述
第三章 中国牡丹的分类系统
节 芍药属牡丹组的分类
一、芍药属牡丹组的分类方法
二、栽培品种群的分类
第二节 中国牡丹的演化研究
一、形态学标记
二、细胞学标记
三、生化标记
分子标记
第四章 牡丹资源的评价描述记载方法与标准
节 概述
一、分类方面的问题
二、源描述记载标准问题
第二节 牡丹资源的描述记载项目的确立
第三节 牡丹资源的描述记载性状必要性的评价
一、性状选取与编码
二、性状的观察记载
三、性状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性状分析评价
五、几种数量性状的分级研究
第四节 牡丹资源描述记载标准
一、基本信息
二、植株的基本形态
三、花部形态
叶部形态
五、花期
六、花香
七、果实及种子
八、综合评价
九、其他
第五章 野生牡丹种质资源的植物学性状
节 矮牡丹(稷山牡丹)
一、种名沿革
二、植物学特征摘要
三、发现过程与地理分布
第二节 卵叶牡丹
一、种名沿革
二、植物学特征摘要
三、发现过程与地理分布
第三节 杨山牡丹
一、种名沿革
二、植物学特征摘要
三、发现过程与地理分布
第四节 紫斑牡丹
一、种名沿革
二、植物学特征摘要
三、发现过程与地理分布
第五节 四川牡丹
一、种名沿革
二、植物学特征摘要
三、发现过程与地理分布
第六节 紫牡丹
一、种名沿革
二、植物学特征摘要
三、发现过程与地理分布
第七节 狭叶牡丹
一、种名沿革
二、植物学特征摘要
三、发现过程与地理分布
第八节 黄牡丹
一、种名沿革
二、植物学特征摘要
三、发现过程与地理分布
第九节 大花黄牡丹
一、种名沿革
二、植物学特征摘要
三、发现过程与地理分布
第六章 中国牡丹资源的油月特性评价
节 结实特性的评价
一、野生牡丹种子特性评价
二、栽培牡丹结实特性评价
第二节 脂肪酸成分的评价
一、中国野生牡丹种子脂肪酸成分评价
二、观赏栽培牡丹油用特性的评价
三、不同牡丹品种油用潜力的综合评价
第三节 油用牡丹授粉结实特性评价
一、牡丹的授粉特性
二、不同花粉源对牡丹结实的影响
第七章 中国牡丹资源的活性营养物质的评价
节 中国牡丹资源酚类物质的评价
一、中国野生牡丹资源酚类物质的评价
二、中国栽培牡丹资源酚类物质的评价
第二节 中国牡丹资源芳香物质的评价
一、牡丹花中芳香物质的评价
二、牡丹根中芳香物质的评价
第八章 中国牡丹资源育种潜能的评价
节 观赏育种价值
一、株型育种
二、花型育种
三、不同观赏期育种
香型育种
第二节 油用育种价值
一、高α-亚麻酸油用牡丹育种
二、均衡脂肪酸油用牡丹育种
第三节 油观牡丹育种价值
一、红色油观系育种
二、复色系油观品种育种
第四节 牡丹资源育种策略
一、杂交育种
二、实生选种
第九章 牡丹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分析
节 植物种子脂肪酸合成调控的研究进展
一、种子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始于质体
二、酰基链从质体到内质网的转移
三、TAG合成的简单和复杂途径
Kennedy途径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五、PC在TAG合成中的核心作用
六、组学水平的植物脂肪酸研究进展
七、小结
第二节 牡丹种子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的挖掘
一、中国野生牡丹总脂肪酸含量的测定及分析
二、不同野生牡丹种子发育时期的脂肪酸积累差异
三、不同野生牡丹种子发育过程中的基因表达分析
小结
第三节 比较转录组学揭示牡丹种子α-亚麻酸高效积累的分子机制
一、紫斑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