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语中是否有限定性的争论历时已久,而以往研究多从句法角度,以显性或隐性的时、体、态、性、数来论证汉语这种非形态语言的深层结构是否存在限定性,这忽略了汉语句子本身以语义和词序为主要手段的特点,没有跳出形态结构的圈圄,回归限定的本质。《多动词结构的习得与加工:英语L2与汉语L2学习者的对比研究》在梳理以往关于汉语限定性的争论的基础上,以Klein Wolfsgang关于何为限定性,限定性的功能为何的语义限定性理论为依据,将语义限定性、形态限定性与句法限定性三者区分开来,具体分析汉语句子中动词做主语、动词做宾语、兼语句、连动句中的限定性问题,并进行汉英对比。本研究认为汉语中存在语义限定性,但与有显性时体标记的语言不同,汉语的语义限定性并未在句法和形态层面上显现出来。以汉英多动句的对比分析为依托,《多动词结构的习得与加工:英语L2与汉语L2学习者的对比研究》进行了母语中多动句的句法特点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与语言加工的影响研究。通过对比汉语与英语限定性的差异,描述语料库中不同二语水平学习者的中介语。汉语与英语虽然都有限定性,但汉语仅体现在语义这一层面,而英语则有语义、形态、句法限定性三个层面。基于母语迁移理论,我们提出预测,即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会不同程度地将母语中的限定性迁移到第二语言学习中来。通过自定步速阅读以及ERP(时间相关脑电位)的测试,研究二语学习过程中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对二语多动词结构中句法的违反条件的反应情况,由此判定在理解多动词结构的形态句法时,跟目的语的母语使用者是否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