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沈国正史》基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主要澄清了下述问题:确认冉(聃)国和沈国各是一国。周成王初年,周文王第十子季载封于冉;而在康王中前期,周公旦一孙辈,很可能是凡伯的庶子,被封为子爵,立沈国于平舆。而康王登基时的六名顾命大臣之一的彤伯,当是命沈时出入王命者。“聃、沈古音同,故为一国”是流传了千年的说法。《古沈国正史》引用古籍中聃字的注音,否定了这一说法。陈梦家和白川静提出沈子簋铭中“沈子”的“沈”为形容词而非国名。《古沈国正史》证实,此说概由误读金文“汸”字为“沈”字所致。《古沈国正史》还将沈子簋的年代和簋铭所反映的史实与古籍文献资料对照,证明两者可相互印证。楚国于楚成王末年与穆王初年这段时期在寝丘(今安徽省临泉县)设沈邑,作为中原战场的前哨军事据点。沈邑为楚、沈两国共建,对楚国的中原用兵以及春秋后期抵御吴国入侵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将今河南省固始县误指为春秋时的寝丘或沈邑,是千余年来史家屡犯的错误。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又有多人踏入这一误区,因而得出了一些有关沈国和沈姓的不实结论。《古沈国正史》逐一予以驳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