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例 13
科判表 15
道前基礎 卷一 1
論前歸敬 4
造論宗旨 7
敦囑勸學 8
略述本論 8
造者殊勝 圓滿受生 11
獲教功德 12
獲證功德 15
所作事業 18
教授殊勝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殊勝 25
一切聖言現爲教授殊勝 32
易於獲得勝者密意殊勝 37
極大罪行自趣消滅殊勝 38
聽聞軌理 聞法勝利 41
恭敬承事 44
斷器三過 47
依六種想 47
講説軌理 55
完結軌理 60
親近善士 知識之相 63
學者之相 72
依止意樂 卷二[85] 75
依止加行 90
依止勝利 94
未依過患 97
攝彼等義 100
修習歸理 加行六法 102
正行修法 111
完結迴向 113
三合引導 114
修四資糧 115
除邪分别 128
暇滿 何爲暇滿 141
暇滿義大 147
暇滿難得 155
道次引導 三士總攝 卷三 161
引導之義 164
引導因相 167
三士所爲 180
共下士道 183
念死無常 未修過患 185
修習勝利 188
發何等心 191
思決定死 193
死無定期 199
唯法是依 204
三惡趣苦 地獄衆苦 210
旁生衆苦 221
餓鬼衆苦 卷四 223
歸依三寶 歸依之因 229
所歸之境 230
三寶功德 233
三寶差别 243
正受歸依 246
歸依學處 249
深信業果 總業果理 269
十黑業道 卷五[281] 277
輕重差别 294
黑業之果 305
白業及果 309
業餘差别 310
成辦勝依 317
四力對治 321
意樂之量 338
除邪分别 338
共中士道 卷六 343
希求解脱 345
思惟苦諦 思惟八苦 352
思惟六苦 365
思惟三苦 371
思惟别苦 376
思惟集諦 煩惱之理 381
集業之理 389
死殁之理 395
結生之理 404
十二緣起 卷七 409
意樂之量 425
除邪分别 426
解脱正道 出家身勝 432
三學決定 437
上士道 卷八 461
入大乘門 463
發菩提心 四緣發心 474
四因發心 480
四力發心 485
修菩提心 七重因果 487
自他相换 卷九 513
發心之量 523
儀軌受法 未得令得 524
守護不壞 532
還出方便 547
學菩薩行 學處因相 550
智慧方便離則不成 卷一〇 553
學處次第 572
學習布施 布施度性 582
趣入方便 583
布施差别 卷一一[599] 589
此等略義 611
學習持戒 尸羅自性 613
趣入方便 615
尸羅差别 618
應如何行 621
此等攝義 622
學習忍辱 忍之自性 622
趣入方便 623
耐怨害忍 633
安受苦忍 卷一二 653
思擇法忍 662
應如何修 663
此等攝義 663
學習精進 精進自性 664
趣入方便 665
精進差别 668
捨三障緣 671
修積四力 682
發勤精進 卷一三 695
應如何修 701
此等攝義 701
學習靜慮 靜慮自性 702
修彼方便 703
靜慮差别 703
應如何修 703
此等攝義 703
學習般若 慧之自性 704
生慧方便 704
慧之差别 718
應如何修 719
此等攝義 719
學習四攝 四攝自性 721
立四之理 722
四攝作業 722
攝他須依 723
四攝解説 723
附録 729
菩提道燈論 729
宗喀巴大師的《菩提道次第論》(摘録) 736
「歸依三寶 所學次第」附表 755
參考文獻 757
後記 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