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我国历史上一部纪传体国别断代史书,主要记载了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全书共六十五卷,由西晋史学家陈寿(233―297)编撰。本书因取材严谨、叙事简约、史实准确的优点,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赞。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372― 451)为其作注,成为《三国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套《三国志》即完整收录了《魏》《蜀》《吴》三书的全部内容,并且保留了裴松之所作全部注解,另辑有附录,收录了《陈寿传》《裴松之传》《上〈三国志注〉表》等文。 一、全书精选底本详加校对,采用简体横排、文白对照的排版形式,以“原文、裴注、译文”的方式排列。 因大多篇目篇幅很长,故进行简要分节,并且区分字体,避免了大篇幅原文、译文堆砌的问题;书中每卷末特有的史论部分——“评曰”也另设字体以区别于正文部分,简 洁直观,方便阅读。裴注部分,注释同一事件时,注者往往引用多部典籍,所以在所引用的不同典籍之间用“◎”符号进行分隔;对于特别长的内容适当分段;注者评论 性文字则另起一段。译文以直译为主,必要时则采用意译。 二、《三国志》的“传”部分除记载主要人物和事迹之外,还附带介绍其他相关人物,为便于检索,现特于正传人物标题后,列出附传之人,如《卷六·董二袁刘传第六》中,作者在为董卓作传的同时,记载了李傕、郭汜二人的事迹,所以标题以“董卓 李傕、郭汜”的形式标明,并进行了字号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