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又称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它文辞精炼,对仗严谨,内容相连、音节和谐、平仄协调,读来铿锵上口;而在视觉形态上和书法艺术紧密结合,其书诸体皆备,章法布局上下相通,左右呼应,历史悠长久远。早在诗经、楚辞中,就有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到后来汉赋、骈文,更是修短取匀,奇偶相配。唐代律诗的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有不少上佳的联句。到五代,据《宋史·世家·西蜀孟是》载:后蜀之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提桃符置寝门左右。”桃符便逐渐流行起来,直到宋代,仍被称为“桃符”,到明代初年,才开始产生春联一词。今天存世的楹联书法作品早上限仅到明代后期。到了清代,书联之风渐兴。早期书体尚为明代遗风,至康熙朝因皇帝喜好董其昌书法,董氏行云流水般的书体美感,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学董遂成时代风尚;到乾嘉时期又盛行典雅雍容的赵体风格,翁方纲、刘墉、梁同书、王文治盛名于世,次第登领书坛,蔚为壮观。至道光后帖学衰微,转而从碑、汉隶、钟鼎、石鼓文、大小篆中寻求书法的新途径。邓石如、伊秉绶、包世臣、吴让之、何绍基、赵之谦、翁同龢人才辈出,一时群英荟粹,书体异彩纷呈。而后沈尹默又独树一帜,碑石法帖结合、精研书道,力矫粗俗, 为楹联书法带来清新书风。《历代楹联书法名品集》初拟高精图版四百余件,最终优择二百件,囊括了早为明代徐渭作品在内的历代楹联书法中的上乘之作,其中更有些墨迹十分罕见。在内容上,坐拥百家,代表广泛,书者中既有书法家、画家、文学家,又有著名学者、佛教高僧、王公贵胄。在编辑加工上,精选底本,释文评注,原色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