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Plato,前 427—前 347),古希腊人,生于雅典,为苏格拉底的门徒、亚里士多德的老师,历史上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古希腊三哲”。柏拉图曾受过良好的教育,也涉足哲学和文学,却热衷于政治。因目睹雅典民主制的衰败与无能,决心通过哲学改变统治者,进而改造国家,最终理想破灭。其哲学事业却获得了成功,其在雅典创立的学院(Academia)是西方历史上最早的高等学院,他留下的作品被统称为《对话录》,为我们展示了西方哲学史上最早的、影响最大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不但为学习哲学的人所必读,更是世界各国人喜爱的文学作品。《对话录》中最著名的是《理想国篇》与《飨宴篇》。前者着重讨论正义,后者则大谈爱欲,二者之间的差异源自人性中理性与感性的碰撞,而《费德罗篇》试图透过对话,融合这两股不协调的力量,让世人理解,将冲突的理念置于同一架构下,便是达到内心谐和的途径。因此《费德罗篇》呈现出柏拉图思想的主要内容,将写作风格、理念体系与天人之际揉合在一起,成为柏拉图哲学的缩影。孙有蓉,法国巴黎索邦第一大学及法国巴黎师范学院哲学系双硕士,法国巴黎索邦第一大学哲学讲师暨博士研究员。从2016年起于法国巴黎索邦第一大学任博士生讲师,教授巴黎索邦第一大学学士阶段的古代哲学史课程,《费德罗篇》解析即为其在法国第一门哲学课的授课内容。之所以投身哲学经典翻译注解,是因为深信翻译工作不只在促进语言交流,更在于丰富概念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