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本批评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独特的一种批评方式,由于其中渗透着编选者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态度,选本实际上参与了文学理论、文学接受以及文学批评的建构,但由于其自身的具象化、零散化以及片段化等原因,选本在文学理论及文学思潮发展中的价值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书在对明清时期古诗选本进行全面爬梳的基础上,选取具代表性的八部古诗选本作为具体观照对象,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神韵”的内涵扩充与解读。由陆时雍的自然天成、情韵兼至,到王士祯的兼容闲远古淡与沈著痛快,“神韵”的内涵发生了很多改变,这是缩削式误读的结果。第二,“风雅”的回归与时代特色。吴淇通过“汉道”的建构回归到诗歌的风雅传统,王夫之甚至将风雅传统附加到审美趣味上,体现了明清之际诗学回归风雅的时代思潮。第三,“格调”的演变与重新建构。明代复古派的“格调”论偏重在诗歌的风格体貌,经过竟陵派与陈祚明的理论修订,“格调”论“情志”欠缺的一面得以补充,沈德潜在此基础上融合“神韵”说所形成的新格调说,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总结和终结。第四,“辨体”的理论论争与发展。“唐无五言古诗”的论争、汉魏古诗的分离以及古诗乐府的区分都体现了“辨体”理论的发展。第五,“误读”的六朝性情与审美。情感表达不合儒家诗学传统的六朝诗歌经过明清人的“误读”被合理地纳入到传统之中,是这一时期诗论中出现的较为特殊的现象。本书结合诗话、序跋等其他诗学文献,运用误读理论、经典化理论等西方文艺理论,力图通过古诗选本的文本分析与比较,探讨“格调”、“神韵”等诗学理念的传承与流变,在明清诗学理论的历史流变中动态地考察选本之间如何相互吸收、借鉴与转化,并如何在此基础上最终完成了具体诗学理论的建构与完善。创新之处:本书借助古诗选本清晰描述了明清核心诗学理念在时代诗学发展的历史流变中建构与完善的动态过程,以往研究者较少系统论及这一变化的、动态的诗学理论建构与流变过程,这是本书关注的一个重点。以古诗选本的丰富性与开放性为基础,结合诗话序跋等其他诗学文献,辅之以“误读”等西方文艺理论研究成果,文献考索与理论思辨相结合,将明清时期的核心诗学理论与古诗选本纳入到时代文学思潮中加以辨析,探索其间的相互影响与触碰交融,以证见作为明清诗学论争有效载体的古诗选本在诗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本书的另一个关注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