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导 论 …………………………………………………………………………… 1
第一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外国文学引进是如何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双重任务需要的 …………………………………………………… 1
一、新文化建设政策影响下的外国文学引进规划 ………………………… 1
二、围绕新生政权文化建设的欧美文学“中国化”的成绩 ………………… 5
三、新中国成立最初几年外国文学引进中国的主要经验 ………………… 12
第二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十年俄苏文学译介的变迁和影响 ………… 15
一、社会主义改造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6)…………………… 16
二、“反右、批修”与阶级斗争扩大化时期(1957—1962) ………………… 20
三、“反向需求”与回温时期(1963—1978)………………………………… 23
四、俄苏文学引进对新中国文坛的影响 …………………………………… 28
第三个问题:苏联文学理论与文学思想如何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外国文学观念 ………………………………………………………… 34
一、对文学问题的看法基本遵循苏联的文学思想 ………………………… 34
二、苏联文学理论影响中国外国文学观念的三个途径 …………………… 38
三、在俄苏文学理论影响下中国文学思想中几个特定观念的形成 ……… 43
第四个问题:“反修批修”运动如何影响了对苏联当代文学的介绍、引进和评介 ……………………………………………… 49
一、对苏联当代文学三种题材的批判和译介 ……………………………… 50
二、苏联当代文学在当时中国出版的三种模式 …………………………… 54
三、对苏联当代文学两种观念的批判 ……………………………………… 60
第五个问题:如何看待1956—1958年北京师范大学苏进研班对中国外国文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 63
一、苏联文学进修班、研究班的基本情况概说 …………………………… 63
二、苏进研班成员在中国外国文学学科建设中的历史业绩 ……………… 69
三、苏进研班成员对“苏联模式”的重新审视与历史反思 ………………… 74
第六个问题: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十七年欧美文学的引进、认知与其“中国化”的特殊进展 …………………………………………… 79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十七年欧美文学在中国总体发展历程 ……………… 79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十七年欧美文学译介和研究的基本成就 …………… 89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十七年欧美文学引进和研究的基本特点与价值 …… 97
第七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十年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的介绍、接受情况 ………………………………………………………… 107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十年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译介概况 ………… 107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十年欧美“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成就与不足 … 111
第八个问题: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媒体与出版机构在欧美文学“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 …………………………………………………… 125
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外国文学出版情况的总体特征 ………………… 125
二、《世界文学》(《译文》)的贡献 ………………………………………… 128
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世界文学经典的状况 …… 137
第九个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十年外国文学教材编写历程的主要贡献与经验教训 ………………………………………………………… 143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十年外国文学史编撰情况概述 ………………… 143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十年外国文学史编撰思想的曲折探索 ………… 147
三、《欧洲文学史》的学术整合表述与历史功绩 ………………………… 156
第十个问题:如何看待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叶内部发行的“黄(灰)皮书”的作用 …………………………………………………… 163
一、“黄(灰)皮书”的产生发展过程和译介情况 ………………………… 163
二、“黄(灰)皮书”的特定功能与价值 …………………………………… 169
三、“黄(灰)皮书”的传播、接受与影响 …………………………………… 172
第十一个问题:1976—1979年外国文学事业出现的新气象及其意义 …… 188
一、文艺路线的调整和外国文学界风向的转变 ………………………… 188
二、“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三年间的外国文学事业发展状况 ………… 193
三、20世纪70年代末外国文学新观念建立的艰难过程………………… 199
结 语 ………………………………………………………………………… 207
参考文献 ……………………………………………………………………… 212
外国人名索引 ………………………………………………………………… 220
中国人名索引 ………………………………………………………………… 222
后 记 ………………………………………………………………………… 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