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弗拉哈迪与人类学纪录片
第一节 人类学纪录片《北方的纳努克》
第二节 弗拉哈迪的人类学纪录片思想
第二章 格里尔逊的纪录片思想
第一节 格里尔逊与英国纪录片运动
第二节 格里尔逊的纪录片思想
第三章 维尔托夫与“电影眼睛”
第一节 早期纪录电影探索者:吉加·维尔托夫
一 吉加·维尔托夫的成长背景
二 吉加·维尔托夫的创作历程
第二节 《持摄影机的人》
一 内容简介
二 风格
三 影响
第三节 “电影眼睛”理论
一 “电影眼睛”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 “电影眼睛”理论内容简介
三 “电影眼睛”理论解读
四 维尔托夫与“真理电影”
第四章 伊文思的纪实影像
第一节 欧洲先锋派电影艺术末期的伊文斯纪实影像实践
第二节 作为社会活动家的伊文思与政治实用主义纪录片的创作
一 1931-1940年转型期的电影实践
二 1940年至1960年代伊文思的“二战”影像
第三节 1960年至1989年代虚构与非虚构的影像实践
第五章 巴赞纪实美学及其对纪录片的影响
第一节 纪实美学理论溯源
第二节 纪实美学对我国纪录片的影响
第六章 中国系列纪录片研究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发展历程
一 概念界定
二 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国系列纪录片个案解读
一 《丝绸之路》
二 《话说长江》
三 《望长城》
四 《故宫》
五 《敦煌》
六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
七 《河西走廊》
八 《本草中国》
九 《辉煌中国》
第七章 影视人类学纪录片研究
第一节 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一 影视人类学的概念
二 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价值
三 影视人类学片的属性
四 人类学片的伦理问题
第二节 西方影视人类学发展概况
第三节 中国影视人类学三部曲
一 1900-1949:中国旧影零散的影像记录,存留文化印记
二 1950-1979:国家主导的民族影像拍摄
三 1980-2015:影像人类学的学科初建与发展,学科体系的初步建立与迅猛发展
第八章 中国地域特色纪录片研究
第一节 地域特色纪录片传统派别
一“京派”纪录片
二 “海派”纪录片
三 “西部”纪录片
第二节 “岭南派”“渝派”“陕派纪录片”
一 “岭南派”纪录片
二 “渝派”纪录片
三 “陕派”纪录片
第三节 “陇派”纪录片的发展
一 界定
二 创作类型举例
三 地域文化
四 艺术价值
五 发展动力与前景思考
第九章 中国主流纪录片研究
第一节 形象化的政论(1949-1958年)
一 对军事战线的纪录
二 重要政治人物和重大政治活动的纪录
三 各行各业的成就纪录
第二节 英雄时代的缩影(1958-1977年)
一 “大跃进”前后
二 人类学纪录片
三 困难时期的纪录片
第三节 平民化纪实风格的确立(1978-1990年)
一 反思时期
二 平民化创作风格的开启
第四节 纪录片创作空间拓展(1990年至今)
一 小人物集成的历史画卷
二 多元化类型创作时期的到来
第五节 中国主流纪录片纪实精神的发展与嬗变
一 《纪录片编辑室》《生活空间》对纪实精神的继承发扬
二 纪实精神在当代纪录片丰富发展进程中的式微现象
三 当代纪录片创作对纪实精神的努力坚守与重启
第十章 中国独立纪录片研究
第一节 中国独立纪录片发展的不同阶段
一 诞生与萌芽阶段
二 转型阶段
三 蓬勃发展阶段
第二节 独立纪录片概念的界定
一 什么是独立纪录片
二 独立纪录片的特点
三 中国独立纪录片创作的独特风格
第三节 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创作演变
一 环境的变化
二 主体的变化
三 理念的变化
第四节 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 新媒体形态对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冲击与影响
二 未来独立纪录片的发展趋势
三 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