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广种薄收,是中国多数贫困地区的真实写照。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向来源自土地、属于土地,并与时俱进地站在历史高地,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心连心。他怀着对西部边区深沉而复杂的情感,走出书斋,远离繁华都市,用心、用脑、用眼、用脚去观察去丈量当地的生存环境和风土人情,思考底层民风、习俗、土地等事关国计民生的诸多问题。在本书收入的《一块土地》和《定西笔记》两部散文中他从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切身体会出发,描写、反映关中农村及定西山区的社会现状和百姓日常。贾平凹善于把这些难以启齿且难于捉摸的东西表现得那样充分、饱满、透彻。他下笔克制冷静,从容客观,质朴凝练,字里行间蕴含着坦诚的情思、睿智的哲理和深远的意境,让人不禁感慨“文章合为时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