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逵(1815-1881),字仲鸿,号退翁,宁州(今玉溪华宁县)人。刘家逵家学深厚,出身于诗书世家、官宦之家、科举之家。远祖日贵,明正德间自临川迁徙来滇,家世传经,世代儒学树德。刘家一门两“青天”,三代三进士,为宁州大姓望族。其伯父刘大绅是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进士,曾在山东多地为官,被称为“刘青天”;父刘大容曾恩荫乾隆时期贡生,置书万卷,有诗集《醉吟草》六卷一册传世;长兄刘家达是道光辛丑(1841年)进士,曾在福建为官,被称为“小刘青天”,有《伯鸾遗诗》传世;刘家逵儿子刘有光是光绪十二年(1886年)进士,曾在江苏江阴、华亭等地为官,政绩显著。刘家逵生而颖异,好读书,工为文章,弱冠补县学子员,受经五华书院,以学行见称,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中秀才。他极为孝顺,放弃了经五华书院推荐出仕的机会,回宁州设私塾,著书立说。刘家逵著有《红树山庄诗草》,这是他1835-1881年46年间的诗作的结集。诗集按年编排,共四卷212首诗,集前附序文、题赠等12篇,集后附《黔游草》一卷1篇序文和64首诗,共289篇诗文。诗文内容涉及游历、交友、酬答、送行、唱和、景物、记事、感赋、咏史、咏物、筑城、团练、吊唁、寄怀等。可以说,《红树山庄诗草》是诗人一生真实生活的写照,也是研究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滇中历史的可参考文献,同时也反映出滇中社会的风貌和文风的昌盛。该著作既是诗集,也是一地的历史文献资料,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具有历史价值。从文学价值方面来说,《红树山庄诗草》语言精练,押韵工整,典中套典,意境深幽。具体来讲,写游历、交友、送行、景物等的诗,描写细腻,情感敦厚沉郁,偶尔直抒胸臆。此外,游历诗还是友情的见证,例如和岑毓英、孙竹雅、张履程等的友情。写景和写入的诗,思想性和艺术性均较高,动感强劲,立体逼真。赏景唱和的诗,写出了文人墨客的雅趣。在写景物的时候,既有风韵,又传神写意,构思精巧,反映出士人的气节和精神。从历史价值方面来说,《红树山庄诗草》是研究道光、咸丰、同治时期滇中历史的难得的文献资料,涉及宁州、昆明,与朝廷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对于宁州而言,《红树山庄诗草》是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滇中宁州珍贵的文献典籍,是研究宁州的重要文献资料。其中的一些记事、送别诗,如《筑城》、《团练》、《烽火》、《与王懋堂刺史话别》、《送张参戎戍边》、《悔翁丁巳元日见赠和韵》、《闻警感赋》、《戊午正月贼退后,孙菊君寄赠(梨阳行次韵)奉答》、《己巳正月初五日,奉岑中丞羽檄命,带民兵赴援省城,解围后呈中丞》、《与王懋堂刺史话别》等,是对当时时政、事件的记录,具有重要的文献资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