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心理学健康的心理源泉

健康的心理源泉

健康的心理源泉

定 价:¥42.00

作 者: 罗非 著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当代中国心理科学文库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76011272 出版时间: 2021-03-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00 字数:  

内容简介

  正如爱因斯坦曾说:时间和空间是人类的错觉。相关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证实,人类的感觉经验内容是经过脑修饰处理之后的虚拟现实结果,作者称其为棱镜原理。这也符合中国古人“用心如镜”的说法,即我们内心对身心世界的认识,是真实存在的一个镜像,该镜像的质量取决于内心(大脑)这块镜子的质量。 近年来,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给心理学提供了一些踏实的立足点。尤其是棱镜原理,让我们看到了大脑这面镜子的高度动态性。作者一方面基于这种可变性引出了镜像的扭曲之说,认为这种扭曲就是给我们带来认知偏差和健康问题的原因;另一方面通过这个扭曲的镜子和现实之间的交互关系,分析了其在认知、行为、生理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健康的心理源泉》这本书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角度出发,借鉴中西文化和现代宏观、微观物质科学、心理科学和社会科学对身心健康的认识与实践,探讨了心理过程与广义健康,即包含生理、心理、社会、行为和认知在内的整体健康之间的关系。作者力求将客观研究与主观体验、科学理论与人生实践、哲学思辨与实际观察相结合,融合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哲学与科学等各方面的思想与实践,邀请读者亲自对身心世界现象及其运动和动力规律做出观察、思考与领悟。

作者简介

  罗非,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生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中国神经科学学会、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会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感觉、情绪、认知过程及其调节的神经心理机制。

图书目录

前言
1 引言
2 健康观念的演变
2.1 引言
2.2 健康观念的起源
2.3 早期的一体观
2.4 中期的各种宗教健康观
2.4.1 本真论的分裂
2.4.2 多神论的兴衰
2.4.3 一神论的建立与演变
2.4.4 一神论的困难
2.5 近代的生物观与心理观
2.5.1 生物模式
2.5.2 生物医学模式
2.5.3 传统的心理观点
2.6 当代的身心社会观
3 健康心理学
3.1 引言
3.1.1 健康心理学概念
3.1.2 健康心理学的分支
3.2 健康心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3.3 健康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3.3.1 健康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3.3.2 健康心理学的应用
3.4 健康心理学的局限
4 身心沟通的焦点
4.1 引言
4.2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4.2.1 生命形态的演变
4.2.2 神经系统的进化
4.2.3 脑的结构与功能
4.3 核心心理功能
4.3.1 新皮层的用途
4.3.2 核心心理功能
4.4 棱镜原理
4.4.1 历史性的一步
4.4.2 神经系统的工作方式
4.4.3 脑的虚拟计算
4.4.4 错觉与真实的棱镜原理
4.5 生命王国的组织架构
5 沟通的扭曲(上)
5.1 引言
5.1.1 神经学习律与细胞群落反应
5.1.2 适应的利与弊
5.2 认知扭曲
5.2.1 物质身体与感觉能力
5.2.2 认知活动
5.3 情感扭曲
5.3.1 情绪的分类
5.3.2 情绪相关的脑活动
5.3.3 情绪带来的扭曲效应
5.4 知觉扭曲
5.4.1 知觉的内容
5.4.2 知觉的扭曲
5.5 提升的希望
6 沟通的扭曲(中)
6.1 引言
6.2 认知执行扭曲
6.2.1 裂脑研究
6.2.2 精神分析
6.2.3 东方式内观
6.3 情感执行扭曲
6.3.1 情感与情绪
6.3.2 情绪与过去
6.3.3 情绪的升华
6.4 生理执行扭曲
6.4.1 心身影响
6.4.2 身心结构的层级
6.4.3 生理与行为扭曲
7 沟通的扭曲(下)
7.1 引言
7.1.1 稳定繁荣的新加坡
7.1.2 混乱的拉各斯
7.2 生命体系的引申
7.2.1 细胞内的生命
7.2.2 人体王国
7.2.3 核心心理功能的起源
7.3 社会功能及其扭曲效应
7.3.1 意识与人体王国
7.3.2 细胞有没有意志
7.3.3 社会群体与社会意志
7.3.4 社会功能的扭曲
7.4 社会扭曲的三态
7.4.1 激进与保守
7.4.2 民主与共和
7.4.3 发展与扩张
8 解决的途径
8.1 引言
8.1.1 民“信”什么
8.1.2 凝聚力的心理来源
8.2 心理调节
8.2.1 催眠疗法
8.2.2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8.2.3 后期的心理治疗流派
8.2.4 美国的心理学
8.3 结合脑科学的方案
8.3.1 大脑中的光点
8.3.2 微接触
8.3.3 直接参与
8.4 其他的可能性
8.4.1 来自生活的智慧
8.4.2 未来的开端
8.4.3 微心理学
9 终极问题
9.1 引言
9.1.1 天问
9.1.2 内心探寻者的归宿
9.1.3 心理的动力学
9.2 地位与平衡
9.2.1 社会环境的内心意义
9.2.2 心的地位
9.3 主宰的寻求
9.3.1 科学、哲学与宗教
9.3.2 探索的心理学
9.3.3 认识论问题
9.3.4 实用问题
9.4 终极问题的探究
9.4.1 终极问题的科学思路
9.4.2 终极问题的心理学表述
9.4.3 知觉的主体
9.4.4 透过现象看本质
9.4.5 终极问题的心理意义
9.5 彻底的回馈
9.5.1 正念运动
9.5.2 正念与现代认知神经科学
9.5.3 正念的精髓
9.5.4 正念的社会心理学
9.6 心理建设
9.6.1 心理建设的物质基础
9.6.2 心理建设的需求
9.6.3 心理建设的方法
9.6.4 心理建设的成果
结语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