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空间知觉与生态文化 / 003
塞拉利昂滕内人和加拿大巴芬岛的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中,两个群体的空间知觉能力表现出巨大差异,并表现出不同的性别差异模式。
2 非洲亚文化群体的图画深度知觉 / 013
非洲亚文化群体普遍不能在图片中知觉到深度,尤其是黑人群体表现得更加明显,这主要是因为这些群体普遍缺乏接触图片材料的机会。
3 文化与辩证思维 / 024
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偏爱辩证谚语,倾向以折中方案来解决冲突,更喜欢用辩证性论证来证明科学命题,更喜欢辩证推理。这是东西方人认知差异的重要表现之一。
4 颜色认知与语言相对论 / 036
新几内亚岛的达尼人对颜色词的认知表现与语言无关,而更多地与颜色词所代表的颜色的性质及饱和度有关。这一结果不支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5 智力的主位定义 / 047
西非的鲍尔人对他们语言中代表“智力”的术语“n’glouèlê”一词的理解,同时包含认知和社会两方面的技能,这说明智力概念的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产物。
6 非洲婴儿早熟现象 / 063
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妇产医院的足月新生儿在身体屈曲、头部动作、手臂动作以及先天反射等方面的表现均早于同龄的欧洲婴儿。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非洲婴儿早熟现象。
7 儿童训练与生存经济 / 072
通过食物积累程度这一个变量就可以准确预测一个社会的社会化压力指向的是顺从还是坚持。这说明生态因素可以通过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模式来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
8 中国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 082
中国学前儿童和说英语的儿童在心理理论多个方面的发展顺序大概是一致的,但中国儿童与说英语的儿童理解知识无知任务和多样化信念任务的发展顺序相反,反映了中国文化重视知识而西方文化重视事实与信念。
9 文化与儿童说谎 / 093
中国儿童比加拿大儿童更倾向认为针对亲社会行为说谎是可以接受的,这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习得的社会和文化规范。这一研究结果支持了关于说谎的民俗模型。
10 文化、父母教养态度与儿童行为抑制 / 103
中国儿童的抑制水平高于加拿大儿童,中国母亲对儿童的接受程度低于加拿大母亲,而在拒绝、鼓励成就、惩罚取向、保护和关注方面的得分明显高于加拿大母亲。两国儿童的抑制水平与母亲的养育态度之间的关系具有文化差异。
11 价值观内容和结构的普遍性 / 117
可以通过52种单一价值观对10种价值观类型进行测量,这些价值观类型分布在“对变化的开放性与保守”和“自我提升与自我超越”两个维度上。这些价值观内容和结构具有普遍意?义。
12 文化对女性体形知觉的影响 / 130
相对于英国白人女性和移民到英国的肯尼亚女性,肯尼亚女性对偏瘦体形的评价更加消极,而对偏胖体形的评价更加积极。这说明社会文化影响了人们对理想体形的期待。
13 跨语言语调表情识别 / 140
加拿大说英语的成年白人和说克里语的印第安人能识别两种语言所要表达的大部分情绪,但对自己母语的语调表情的判断成绩更好。这说明语调表达情绪的方式具有跨语言一致性,但不同语言的语调表情也存在差异。
14 日本人和美国人的自我知觉 / 148
与美国人相比,日本人的自我更多涉及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但只要给出一个适当的情境,则能概括出自己的心理特征,说明日本人并非没有抽象思维,而是更加关注个人与环境的关系。
15 五因素人格模型的跨文化评估 / 159
菲律宾语和法语人群的人格因素结构与在美国成人被试中得到的结果非常相似,证明了五因素模型的普遍性。
16 集体主义社会的社会懈怠 / 171
个人主义者在集体环境中的表现要差于他们独自工作时的表现,表现出社会懈怠,而集体主义者在集体环境中的表现则要好于他们独自工作时的表现,没有表现出社会懈怠。
17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社会的从众 / 181
东方文化中的人更倾向与他人保持一致,西方文化中的人则倾向区别于他人,两种文化中的广告也呈现出这样的价值倾?向。
18 中国人与美国人对社会事件的归因 / 192
中国人和美国人对物理事件的归因没有文化差异,但对于用卡通鱼运动所代表的社会事件以及现实中的谋杀事件,中国人更倾向归因于环境因素,而美国人更倾向归因于内部因素。
19 择偶偏好的跨文化普遍性 / 205
在绝大多数文化中的择偶过程中,女性都比男性更加重视潜在配偶由经济前景和勤奋及抱负水平所代表的资源的多少,而男性则更加重视潜在配偶由年轻和外表吸引力所代表的生育力。
20 社会责任知觉的跨文化差异 / 216
美国人只把在类似于受到生命威胁这样的严肃情境中,以及涉及亲子关系的事件中的助人行为视为道德问题,但印度人则把更广泛的情境中的助人行为视为道德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