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实践背景
1.1.3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关联人居环境与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
1.3.2 农业生产与人居环境一体化的空间研究
1.3.3 农业生产与人居环境一体化的技术研究
1.4 构建“三生一体”的乡村人居环境认识框架
1.4.1 “三生一体”的含义
1.4.2 “三生一体”在乡村绿色人居单元中的意义
1.4.3 生态学原理在乡村绿色人居单元中的作用
1.5 乡村绿色人居单元的概念
1.5.1 人居环境建设现状与反思
1.5.2 乡村绿色人居单元的科学基础
1.5.3 乡村绿色人居单元的含义
2 乡村绿色人居单元的要素结构
2.1 人居生活系统的要素结构与配量关系
2.2 农业生产系统的要素结构与配量关系
2.3 生态技术系统的要素结构与配量关系
2.4 乡村绿色人居单元的复合系统结构
3 乡村绿色人居单元的尺度层级
3.1 确定单元尺度的意义和主要依据
3.1.1 确定单元尺度的意义
3.1.2 确定单元尺度的主要理论依据
3.2 乡村绿色人居单元的最大尺度分析
3.2.1 最大尺度影响因素分析
3.2.2 基于关键基础设施合理服务半径的单元最大尺度
3.2.3 基于强化城乡特征的单元最大尺度
3.2.4 基于耕作半径的单元最大尺度
3.2.5 基于先例借鉴的单元最大尺度
3.2.6 单元最大尺度综合分析
3.3 乡村绿色人居单元的尺度类型划分
3.3.1 乡镇
3.3.2 新型农村社区/ 现代农业园区
3.3.3 村庄
3.3.4 庭院
3.3.5 不同类型间的承接关系及尺度范围
4 乡村绿色人居单元的模式构建
4.1 构建单元模型在乡村绿色人居单元中的作用
4.2 不同尺度上的单元模型构建
4.2.1 庭院尺度上的单元模型
4.2.2 村庄尺度上的单元模型构建
4.2.3 社区、园区尺度上的单元模型构建
4.2.4 乡镇尺度上的单元模型构建
4.3 单元尺度层级间的构建关系
5 乡村人居环境调研与评价
5.1 山东乡村居住区基本情况
5.1.1 自然地理特征
5.1.2 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
5.1.3 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5.1.4 乡村建设及人居环境发展
5.2 调研设计
5.3 实例调研数据整理
5.3.1 调研案例整体情况说明
5.3.2 调研案例社会组织方式分析
5.3.3 调研案例代谢模式分析
5.3.4 调研案例空间要素分析
5.4 类型与综合分析评价
5.4.1 类型总结
5.4.2 综合分析评价
6 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局模式案例
6.1 项目背景
6.1.1 项目概况
6.1.2 资源与环境现状分析
6.1.3 文化与习俗
6.1.4 基础设施
6.2 村庄发展模式分析(新农村和农村新型社区)
6.2.1 设施配套标准
6.2.2 主要基础设施建设
6.2.3 社区生产设施
6.2.4 可再生能源与信息化建设
6.3 发展定位
6.3.1 宏观发展态势
6.3.2 与上位规划的对接及判断
6.3.3 总体规划与功能定位
6.4 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引导
6.4.1 分类建设模式引导
6.4.2 农村社区适宜规模
6.4.3 农村社区总量预测
7 村庄尺度的绿色人居单元设计研究
7.1 乐家村人居空间重构模式研究
7.1.1 村庄概况
7.1.2 乐家村“三生”现状
7.1.3 乐家村空间重构模式探索
7.1.4 三种模式的评价
7.2 济南市仁里村“三生一体”的绿色乡村设计研究
7.2.1 仁里村现状解读
7.2.2 仁里村设计总体概念及相关策略
7.2.3 设计方案
7.3 西单村人居空间概念性设计研究
7.3.1 村庄概况
7.3.2 西单村“三生”现状
7.3.3 模式改造及分析
8 庭院建筑尺度的绿色人居单元设计研究
8.1 低层生态庭院
8.1.1 方案概述
8.1.2 外观形态
8.1.3 生活情境
8.1.4 生态策略
8.1.5 经济效率验算
8.1.6 方案评价
8.2 生态庭院V2.0多层变体
8.2.1 种养结合模式方案概述
8.2.2 种养结合模式外在形态
8.2.3 种养结合模式生态策略
8.2.4 种养结合模式经济效率验算
8.2.5 纯种植模式方案概述
8.2.6 纯种植模式生态策略
8.2.7 纯种植模式经济效率验算
8.2.8 方案评价
8.3 生态庭院V2.0点式高层变体
8.3.1 方案概述
8.3.2 空间情境
8.3.3 生态策略
8.3.4 经济效率验算
8.3.5 方案评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