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取材于作者于过去15年中从事的主要建筑理论研究,着眼于构建当代建筑研究的一种方法论,侧重于建筑理论作为一种“媒体”的意义,并在设计教育/社会学/制图学/实践制度等等各种维度上,结合具体生动的个案予以充分展开,经过深入研究,有的放矢而非匆匆写就。本书涉及的研究在此前曾分别发表于各重要建筑理论学术期刊,并将包括在发表时限于篇幅体裁不能一一展示的珍贵图片(大多数图片为一手,可观性强)。 本书既触及了一些建筑师普遍关心的广义的“设计手法”的名词,牵涉到建筑学的本体性问题,比如建筑表皮(以及某些相关的构造理论)、建筑形象、建筑标准,也讨论了另外一些对设计师相对陌生的术语,通常只是出现在艺术史的学科讨论范围内,比如“再现”“如画”“展览”。这些话题中有些有着非常明确的文化背景,比如只有在特定的跨文化语境中才会涉及的“异趣”(异国情调)、当代文化中的常见话题“奇观”,但是,本书依然试图强调它们内在的关联性,指出某些概念不过是另一些在实践中的延伸和发展,而不是先假定它们的“跨学科属性”再试图弥合其裂痕。也许,某些主题可以进一步落实为现实中存在的规范性的建筑概念,也就是“存在即合理”的实践门类,比如美术馆/ 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历史保护和历史建筑改造、住宅建筑、城市设计、景观设计……但是本书的读者们最好不要试图将它们简单地装进这些框框里去,就和我们不要刻意把某种建造理论归类于只有建筑师才能欣赏的一种抽象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