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是“清承明制”,既承继了中原传统封建王朝政体的共性,特别是对明代的体制加以延续和仿效,同时又充分体现“首崇满洲”的指导思想,保留有鲜明的满洲民族政治传统的个性。与此同时,清代作为末世封建王朝,鸦片战争后被迫从传统步入近代的历史轨迹,反映在政治制度上,体现出传统与近代交替嬗变的时代特征。有清一代的政治制度建设,可大致划分为四个阶段:皇太极到康熙前期,是初创期。《大明会典》是这一时期处理政事的主要依据,并建立了以三院八衙门为主体的国家机构。定鼎中原后,多尔衮摄政期间也俱仿明制,确立了以满洲贵族为核心的满汉地主阶级政权。承袭明制过程的背后,反映了满洲贵族内部汉化与反汉化两种势力的交锋与对抗。康熙中到雍正时期,是政治制度建设的发展期,各种制度建设随着皇权的加强逐渐趋向健全和完善,特别是雍正初年“军机处”和“秘密立储制度”的建立,对中国传统的君相体制和皇位继承制进行了有效改革,为清代政治制度加入了崭新内容,表现出自己的个性。雍正朝至道光朝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是清代政制建设的成熟期。大部分典制在乾隆时基本定型,其完备程度堪称集历代封建王朝之大成。道光二十年(1840)至宣统三年(1911)清朝覆亡,为清代政治制度的衰败期。清廷在应对西方列强和日本的侵略以及太平天国等外侵内扰的过程中,对政治制度也做了一系列的调整与变革,“西风东渐”渗入官制、法律、文化等诸多领域。建立一整套庞大的行政官僚机构,是清朝统治者行使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专制政治权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卷“朝政篇”通过对宫廷机构与中央王朝行政机构系统的展示,揭示了宫廷与王朝两个系统设置与运作、改良的情况,以及皇权在其中的运行痕迹。雍正年间,军机处成立,将原本出于处理西北军务需要而成立的机构,赋予了选拔亲信参与决策并掌管军政机要的政治意义,且进一步制度化,标志着清代君主专制独裁政体的完善。九卿机构权力不大,但贴近宫廷,属于直接办事机构,往往具有环一般的作用。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始,清廷陆续设置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南北洋通商大臣、总税务司署等新机构。20世纪初,为了改变内外交困的窘境,清廷先后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官制改革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本卷有重点地利用图片体现行政机构的演进与官制的变迁,进而揭示清代政治制度与行政制度的基本特征与运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