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是物质世界中较微小的颗粒,然而却可以从非常基本的家庭调味品,变成一种能影响区域、民族和国家的特殊商品。盐在早期被人开发和利用后,便不断促进族群迁徙和分化;其后又在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有效促进了聚落的形成。盐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不断让一个个小型的制盐村落同更大的复杂社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对盐文化的研究发现,围绕盐可以形成不同的区域文化,在一个以盐为核心的区域文化中,人们又可以看到不同的制盐技术、不同的村落格局、不同的历史记忆、不同的饮食文化,等等。一个地方的盐业生产达到一定规模后,盐的生产和运输往往被地方政权或国家控制,上贡或纳税使得再偏远的地区也能同中央保持一定的联系。这是地方同国家层面进行互动的基本路径之一。盐,自从人类发现它、认识到它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开始,就逐渐从自然界走进国家的视野,并成为各方势力争夺的对象。自春秋以来,盐已是国家掌控的重要资源,盐税逐渐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盐的史料、地方志以及各类论著可谓不胜枚举。客观来说,这些记载和论述为我们理解和掌握中国博大精深的盐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和较好的参考点。但是,纵观各类作品,应该说停留在历史层面的宏观解读多于微观的比较研究。笔者曾指出,中国盐文化的研究,较多地关注了那些在历史上对国家和地方影响深远的大型盐场,但是对边疆地区的传统小型盐场关注得还不够,其原因无非是国家对这些小型盐场管控时间短,影响较为有限,也有一些观点认为这些盐场对当下的社会启发意义较弱。恰恰相反,这些盐场长期以来承担着较多少数民族的食盐消费任务,并能有效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往。从这个层面出发,它们更应该受到学界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