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第一编 道教圣地方山县武当山
第一章 山西省方山县武当山道教的初创
第一节 武当山的地理环境
第二节 夏禹治水吕梁
一、鲧治水无状被殛羽山
二、介绍夏禹的古籍
三、夏禹治水自冀州始
四、夏禹治水吕梁山
第三节 夏禹封父鲧为北方水神玄武在方山县武当山建玄天庙供奉
第四节 介休县狐岐山源神庙与后土庙
一、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
二、晋阳湖畔停泊系舟之所——船窟村
三、祭祀大禹治水的狐岐山源神庙
四、祭祀姜太公先祖句龙的后土庙
第二章 方山县武当山玄武道场的现状
第一节 武当山玄武道场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武当山太和宫
第三节 武当山的地理环境
第四节 武当山玄武道场的庙宇建筑
一、万神庙
二、灵官庙
三、圣母庙
四、药王庙
五、龙王庙
六、土地庙黑虎庙
七、青龙白虎庙
八、玄天崖
九、天寿井
十、乔松室
十一、玉皇大帝庙
十二、火神庙和三官庙
十三、明石牌坊
十四、三天门
十五、玄天大殿
第五节 西晋时方山县的著名道士
一、涵谷子著《悟性穷原》
二、陈希夷祖师撰《河洛理数》
三、武当山印经处
第六节 方山县武当山石楼县殿山是帝王祭祀皇天后土的圣地
一、夏商二朝祭天武当山,祀地石楼山
二、周朝祭天泰山,祀地石楼山
三、汉文帝祭天渭阳,祀地汾阴(今万荣县)
四、汉武帝祭天长安甘泉宫,祀地石楼县殿山
五、东汉祭天泰山,祀地石楼县殿山
六、唐朝祭天泰山,祀地石楼县殿山
七、宋朝祭天泰山,祀地石楼县殿山
第七节 方山县武当山的道教人士
第八节 明代张氏陵墓与方山县武当山“太乙五行拳”传人张三峰
一、地理位置
二、陵墙外设施
三、陵墙内建筑及墓碑
四、史志节录
五、结论
第三章 方山县武当山道教箴言
第四章 方山县武当山道教音乐
第一节 武当山道教音乐歌词
第二节 浮山县龙角山庆唐观道教经幢乐舞
第三节 浮山县龙角山庆唐观道乐道情传四方
第五章 周穆王发展方山县武当山玄武道场及其下院——柳林县、临县、离石的道教
第一节 儒释道三教荟萃——柳林县孟门源神道院与南山灵泉寺
一、区划沿革
二、地理环境
三、历史背景
四、庙宇述略
五、得道高僧
六、考察结论
附录一:《南山灵泉寺始末碑记》
附录二:《乾隆甲寅南山灵泉寺重修起造募缘序》
第二节 临县枣圪±达义居观石窟
第三节 佛道合一的临县小甲头正觉宫
一、历史背景
二、正觉宫
三、西周古柏
四、正觉寺
第四节 离石县宝峰山道观
一、地理环境
二、道观述略
三、人文景观
四、归化村名的来历
附录:《重修宝峰山碑记》
第五节 离石县白马仙洞
第六节 平遥县清虚观
第七节 陕西省佳县白云仙观
一、道路牌坊
二、五龙宫
三、四天门
四、玄武大殿建筑群
第六章 明成祖朱棣重修方山县武当山玄武道场
第一节 燕王朱棣起兵夺取建文帝的皇位
一、燕王朱棣正式起兵
二、燕王朱棣南京称帝
第二节 明成祖假托天命登皇位营建方山县武当山道场
一、明成祖重修山西省方山县武当山玄武道场
二、明成祖御驾方山县武当山祭祀玄武大帝
第三节 湖北省均县太和山真武道场与山西省方山县武当山玄武道场名称
一、湖北省均县太和山真武道场的创建时间
二、湖北省均县太和山真武道场与山西省方山县武当山
第七章 离石县三阳云凤山道院
第一节 庙宇建筑
第二节 希夷祖师在三阳云凤山
第八章 交口县云梦山龙泉洞云峰观
第一节 鬼谷先生在云梦山云峰观得道升仙
第二节 联横与合纵的苏秦和张仪
一、苏秦联横与合纵事纪
二、张仪联横与合纵事纪
第三节 大军事家孙膑与庞涓
第九章 中阳县柏窳山龙泉观
第一节 龙泉观概述
一、龙泉观的地理环境
二、龙泉观的历史背景
三、龙泉观的创建时间
四、龙泉观的道路
第二节 龙泉观的建筑艺术
一、真武庙
二、昭济圣母庙
三、介石山房
四、扶桑庙
五、老君庙
六、三官庙
七、玉皇庙
八、观音阁
第三节 历史名人
第二编 道学重要人物姜太公
第十章 姜太公的政绩与《太极图》对中国道学的贡献
第一节 关于姜太公原籍的考证
一、姜太公是古冀州人
二、夏禹分封姜太公先祖句龙于吕梁山
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