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南部突泉地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较系统总结阐述了大兴安岭南部突泉地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岩浆岩地质特征,根据岩浆岩接触关系、岩石组合特征及研究区的高精度同位素年代学等资料,将突泉地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岩浆作用划分为晚三叠世(220~202Ma)、中侏罗世(166~163.3Ma)、晚侏罗世(160~146Ma)和早白垩世(141~127Ma)4期。根据区域构造演化及研究区晚三叠世-早白垩世岩浆岩地球化学综合研究,该区主要划分为三大构造一岩浆成矿演化阶段:①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期(220~163.3Ma)为与前造山期伸展、裂解作用有关的构造岩浆作用与成矿事件,形成热液型铜锡铅锌矿;②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160~146Ma)为与蒙古一鄂霍茨克洋盆消亡、闭合、碰撞造山作用有关的构造岩浆作用与成矿事件,形成斑岩型钼矿和热液型铜银矿;③早白垩世(135~130Ma)为造山期后与大陆地壳伸展有关的构造岩浆作用与成矿事件,形成矽卡岩型和热液型铜钼银铅锌矿。这一结论为进一步开展大兴安岭地区构造-岩浆-成矿规律等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