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节 《论语》英译的历史
第二节 英译《论语》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重点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论语》英译的诠释学基础
第一节 西方诠释学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 翻译与诠释学的关系
一 语言——诠释学的起源与归宿
二 翻译——一种哲学诠释学对话
第三节 《论语》英译过程中的诠释学理论前提
一 在理解中“创造”
二 在理解中“体验”
三 在理解中“建构”
四 在理解中“合一”
本章小结
第二章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孔子思想研究概述
第一节 西方现代《论语》研究的奠基者:赫伯特·芬格莱特
第二节 文化普遍主义视角下的《论语》研究:本杰明·史华慈
第三节 比较哲学视域的《论语》研究:郝大维、安乐哲
第四节 文化特殊主义视角下的《论语》研究:葛瑞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方的孔子“礼”学研究
第一节 芬格莱特的孔子“礼”学研究
一 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的特性
二 芬格莱特日常语言分析哲学立场中的孔子礼学研究
第二节 史华慈与芬格莱特关于孔子之“礼”的对话
一 史华慈对孔子之“礼”的阐释
二 史华慈与芬格莱特关于“礼”的对话
第三节 史华慈与葛瑞汉关于孔子之“礼”的对话
一 葛瑞汉关于孔子之“礼”的理解
二 史华慈对于葛瑞汉的批判
三 葛瑞汉对于史华慈批判的回应
第四节 郝大维和安乐哲对孔子之“礼”的阐释
一 “礼”的社会维度的演进
二 礼仪构成既定社群的精神气质和连贯性
三 礼仪社会性的个人向度
四 礼义的互为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方的孔子“仁”学研究
第一节 芬格莱特的“仁”学研究
一 “仁”是一种行为
二 “仁”是一个人决定遵从礼,在礼中塑造自我
三 “仁”是一种“不忧”的状况,一个“克己复礼”的人的状况
四 “仁”是一种客观的、可以观察的人格
第二节 史华慈的“仁”学研究
一 “仁”是一种内在的气质倾向
二 “仁”是一种再现礼之固有精神和其自身潜力的能力
三 “仁”是通过“学”而内化的“礼”
第三节 郝大维和安乐哲的“仁”学研究
一 从“人”到“仁”的转变是一个持久开放的过程
二 从“人”到“仁”的转变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孔子的天道观研究
第一节 芬格莱特的孔子天道观研究
一 “道”是一条没有十字路口的大道
二 “道”是某种超验的道德原则
三 郝大维和安乐哲对芬格莱特的孔子之“道”解析的批判
第二节 史华慈的孔子天道观研究
一 孔子宇宙论诠释的思想基础
二 对孔子之“天”的诠释
三 对孔子之“命”的阐释
第三节 郝大维和安乐哲的孔子天道观研究
一 关于“超越”概念的界定
二 关于孔子内在宇宙论的基本假设
三 关于孔子之“天”的诠释
四 关于孔子之“道”的诠释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论语》中的“自我”问题研究
第一节 芬格莱特的孔子“自我”问题研究
一 自我:一个能够实现自己意志的个体自我
二 自我:在意志的根据上表现为“无我”
第二节 郝大维和安乐哲的孔子“自我”问题研究
一 对“无我的自我”的否定
二 对“无心的自我”的否定
三 对“无身的自我”的否定
四 对“无目的的自我”的否定
五 对“非意志的自我”的否定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