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天时、地利、人和是中国农耕哲学的关键
一、农时是农耕文化的基础
二、天时的特点
三、确立“地利”与“物性”的哲学概念
四、“天时”概念对探索文化兴盛之路的意义
五、遵循自然规律是最大的经济效益
第二节 “耕读传家”背后的逻辑
第三节 “美好生活”是未来乡村的新“恒产”所在
第二章 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乡村文化
第一节 传统乡村的核心文化要素及特征
第二节 传统乡村文化之于今日的意义
第三节 现代乡村文化之新
一、现代乡村文化之新要素
二、现代乡村文化之新形式
三、现代乡村文化之场景
第四节 乡村之礼的文化属性和社会作用
一、礼在乡村文化中的形式与作用
二、乡村之礼中的精华与糟粕
第三章 传统乡村文化的呈现
第一节 家族文化
一、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单位
二、家风漫谈
三、敬老爱幼传统背后的逻辑
第二节 乡村节庆文化
一、传统节庆日的布局
二、春节回家是每年一次的寻根之旅
三、传统节庆日的含义
第三节 中国传统乡村文化浅说
一、生态人居文化
二、传统技艺文化
三、饮食文化
四、民间工匠文化
五、神庙与祭祀文化
第四节 传统乡村的文化教育活动
一、乡村私塾教育
二、地方戏曲与集市文化
第四章 认识养育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第一节 养育文化的基本理念和要素
第二节 区分文化性质,树立文化自信
第三节 小农经济是养育文化的原始经济形式
第四节 改“农村”为“乡村”,转变乡村的发展思路
第五章 从袁家村看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第一节 从发展历程看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
一、发展历程和核心引领
二、乡村振兴的前提条件是人心凝聚
第二节 从产业布局看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从文化入手因地制宜实现绿色发展
二、立足本地资源坚持创新文化
三、人文服务产业才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节 从管理机制看集体组织平台的作用
一、用创业平台和制度建设保护“小农文化”的创造力
二、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途径
三、利用集体组织平台培育文化产业生态圈
第四节 从村风民意看农民内生动力的作用
一、坚持村民主体地位,独立自主谋发展
二、开展农民自我教育,建立民主自治机制
三、发挥农民内生动力的作用
第五节 袁家村的发展在于其守住了传统文化的根本
一、爱乡村爱农民的本质
二、传统文化引导农民发挥他们的优势
三、充分认识袁家村“生长”的文化土壤
第六章 “范氏义庄”八百年的启示
第一节 范仲淹其人点滴
一、范仲淹“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境界
二、范仲淹的场景区分功力
第二节 “范氏义庄”的建立与传承
一、“范氏义庄”的建立和初衷
二、“范氏义庄”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模式
三、“范氏义庄”的生存发展
第三节 “范氏义庄”对于乡村振兴的启示
一、“范氏义庄”成功运行八百多年的原因
二、“范氏义庄”对于现代乡村制度的启示
第七章 乡村熟人社会文化的现代意义
第一节 熟人社会是道德教育的文化场所
一、熟人社会环境与个人行为规范
二、建立社会信用是人类文化培育的目的
三、人情世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学问
四、中国的道德教育需要熟人社会的文化氛围
五、人生大场景的穿越
第二节 中国传统农耕伦理
一、中国农耕伦理的三个原则
二、农耕伦理关键在心安
三、农业伦理学
第八章 乡村的场景定位和乡村文化的社会意义
第一节 现代社会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区别
一、城市工作场景的文化特征
二、乡村生活场景的文化特点
三、同步开展城镇化与逆城镇化,促进城乡融合
第二节 重新认识传统村落文化及其现代意义
一、正确认识传统村落的养育能力
二、传统村落的现代文化价值所在
三、现代农村文化生活中传统村落文化要素的应用
第九章 乡村文化的经济意义和作用
第一节 传统乡村文化形成的经济内循环体系
一、基于小农户生产方式的乡村内循环经济
二、振兴乡村必须要培育乡村发展的内因
三、利用乡村现有资源启动乡村振兴战略
第二节 让人文服务成为乡村经济的主要增长点
一、乡村人文服务价值的互联网表达
二、技术创新为乡村经济提供保护和对外的通道
三、正确认识乡村人文经济特性,建立新的经济管理模式
四、创造让乡村内循环经济得以存在的外部条件
五、恢复自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