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1.1 立地质量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森林立地生产力评价指标和方法
1.1.2 立地质量评价方法分析与面临的挑战
1.1.3 发展趋势
1.2 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研究进展
1.2.1 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分类
1.2.2 混合效应模型及其在林业上的应用
1.3 次生林天然更新综述
1.3.1 树种特性对更新的影响
1.3.2 林分因子对更新的影响
1.3.3 环境因子对更新的影响
1.3.4 干扰对更新的影响
第2章 栎类次生林分布与结构特征
2.1 栎类次生林时空分布与林分质量动态变化
2.1.1 数据来源
2.1.2 研究方法
2.1.3 栎类次生林分布时空变化
2.1.4 栎类次生林林分质量时空动态
2.1.5 小结
2.2 青冈栎次生林种群结构及空间格局
2.2.1 数据来源
2.2.2 研究方法
2.2.3 树种组成及径级结构
2.2.4 青冈标种群结构及动态分析
2.2.5 空间分布格局
2.2.6 空间关联性
2.2.7 空间异质性
第3章 湖南栎类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
3.1 数据来源
3.1.1 样地基本情况
3.1.2 树高——年龄模型数据
3.1.3 树高——胸径数据
3.2 研究方法
3.2.1 林分类型划分
3.2.2 立地类型划分
3.2.3 基础模型
3.2.4 基于林分类型混合效应树高一年龄模型的表达
3.2.5 基于立地类型混合效应树高一年龄模型的表达
3.2.6 模型评价与检验
3.3 基于树高——年龄模型的湖南栎类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
3.3.1 基础模型的确定
3.3.2 基于林分类型混合效应的树高—年龄模型构建
3.3.3 基于立地类型混合效应的树高—年龄模型构建
3.3.4 小结
3.4 基于树高——胸径模型的湖南栎类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
3.4.1 立地形基础模型的确定
3.4.2 基于林分类型混合效应的立地形模型构建
3.4.3 基于立地类型混合效应的立地形模型构建
3.4.4 小结
第4章 栎类次生林生物量与生物多样性
4.1 青冈栎次生林的生物量与碳密度
4.1.1 材料来源
4.1.2 青冈栎单株生物量
4.1.3 青冈标混交林的生物量
4.1.4 青冈栎混交林的碳密度
4.1.5 小结
4.2 林分结构对栎类次生林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影响
4.2.1 数据来源
4.2.2 标类次生林的林分类型划分
4.2.3 标类次生林的林分结构特征分析
4.2.4 标类次生林的林下植被生物量特征分析
4.2.5 栎类次生林林分结构与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相关分析
4.2.6 栎类次生林林下植被生物量预估模型构建
4.3 林分空间结构对栎类次生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4.3.1 数据来源
4.3.2 标类次生林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4.3.3 栎类次生林林下植被多样性分析
4.3.4 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4.3.5 小结
第5章 栎类次生林林分生长模型
5.1 栎类次生林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
5.1.1 数据采集
5.1.2 研究方法
5.1.3 标类次生林立地指数模型构建
5.1.4 栎类次生林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构建
5.2 栎类次生林生长收获模型研究
5.2.1 数据采集
5.2.2 研究方法
5.2.3 栎类次生林年龄估算
5.2.4 栎类次生林胸径地位指数表研制
5.2.5 相容性林分生长和收获模型
5.2.6 基于相容性林分生长和收获的混合效应模型
5.2.7 讨论
第6章 栎类次生林结构调整与经营技术
6.1 栎类次生林更新
6.1.1 栎类次生林类型划分及树种组成
6.1.2 栎类次生林天然更新特征
6.1.3 栎类次生林天然更新影响因子分析
6.2 栎类次生林的生长竞争
6.2.1 林木竞争单元构建
6.2.2 青冈栎次生林种内与种间竞争
6.2.3 次生林林木综合竞争压力指数
6.2.4 基于Hegyi改进模型的青冈标次生林竞争
6.3 栎类次生林林层划分方法
6.3.1 研究背景
6.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6.3.3 数据来源
6.3.4 研究方法
6.3.5 林层划分新方法的提出
6.3.6 林层划分新方法的检验与分析
6.3.7 新方法与现有方法的比较
6.3.8 讨论
6.4 栎类次生林林分结构调整优化
6.4.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6.4.2 研究方法
6.4.3 林分非空间结构分析
6.4.4 现实林分生长过程表
6.4.5 林分空间结构分析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