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辑的领头栏目是“犹太视野中的圣经研究”。之所以设此栏目,是因为透过犹太视野去观察,能得出某些非同寻常的洞见。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这些令人振聋发聩的犹太裔思想家表明,犹太文化对于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进入宗教学术领域,能发现世界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同出一源,那个源头便是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至于圣经本身,更是由古犹太民族的《希伯来圣经》即《旧约全书》,和脱胎于古犹太文化的《新约全书》连缀而成。诚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说:“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了解一些犹太视野中的圣经研究,无疑有助于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该栏目的另外三篇论文均聚焦于希伯来圣经文本,饶有趣味地分别考辨了《以斯帖记》《但以理书》和《雅歌》中的学术议题。《以斯帖记》自古以来就以缺乏宗教性著称,通篇未提上帝之名,颇如一幕犹太精英人物智斗波斯宰相哈曼而终获全胜的世俗性喜剧。然而以色列学者约拉姆却别出心裁地指出其中的三条线索,证明了上帝在该书中的隐晦呈现,同时提出,那种呈现并非废除了人的作用,而是上帝与人合作,协同带来作品中的拯救。本刊的传统栏目“认识名家”这次推出荷兰-以色列女性主义圣经学者布伦纳-伊丹,使读者得以透过她的一篇论文,感知其女性主义圣经诠释的见解和方法,尤其她对希伯来圣经中妇女故事和性别差异的呈现,她对女性角色被父权制文化改造和重塑的揭示,及其对女性性态与父权制意识形态的关联性分析。之后刊载一篇布伦纳-伊丹的访谈录,使人有可能如闻其声地得知她的文化传统和学术道路,她的女性主义释经路径和成就,其女性主义圣经诠释被接受的过程,以及她对中国圣经研究的期待。本期特意刊载了辨析保罗书信的两篇专文。一篇研讨保罗亚略巴古演讲与希腊教父释经传统的关系,认为在希腊教父们的观念中,异教哲学对于释经并非必要,相反,他们更多强调了两约神学主题的一致性与相互印证,以致其先于当代学者千余年就注意到了《使徒行传》所载保罗因人而异的“处境化”传教策略。另一篇考辨了《腓立比书》2:5-11中“奴隶形象”的多重隐喻,从“奴隶”一词在其历史语境中的原义切人,分析它所具有的伦理学、人类学和宇宙论这三方面的多重喻义,进而探讨那些意义怎样从整体上有助于构建一种新的基督教宇宙论。令人欣慰的是,这两篇论文均能运用原著的希腊文语词辨析其本真含义,这成为中国内地学者所作汉语圣经文学研究走向世界的明显标志。最后一个栏目“圣经与文学”收入主题各异的一组论述:弥尔顿与早期多元圣经文学阐释的关系、对英语《钦定本圣经》文学研究400年的回顾与反思、当代加拿大女作家阿特伍德在其《女仆的故事》中如何对圣经原型进行逆向改写,以及中国小说家刘震云在其《一句顶一万句》中怎样汲取圣经资源,呈现出当代中国乡村生活的话语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