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牧甫:黄士陵(一八四九至一九○九),宇牧甫,又作牧父、穆父、穆甫,晚年別署黟山人、黟山病叟、倦叟、倦游窠主,室名蝸篆居、延清芬室、舊德鄰屋、古槐鄰屋等。安徽黟縣黄村人。幼承庭訓,詩禮之暇旁及篆刻。既壯失怙恃(一八七二),赴安慶(一八七三),鬻藝南昌(一八七七),刊行《心經印譜》(一八七八)。光绪七年(一八八一)冬抵穗,交游漸廣,结識將軍長善和珍、瑾二妃從兄志銳。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八月到國子監隨盛昱、蔡赓年磨改乾隆石經,鐃刻《石鼓文》。光绪十三年(一八八七)五月回穗,參與廣雅書院刻碑,篆寫《創建廣雅書院奉摺碑》碑額,代李文田篆《朱子白鹿洞書院學規碑》,代汪嗚鑾篆《程子四箴碑》,就食吴大激門下,盡窺吳氏所藏鼎彝璽印。藉鈐抑《十六金符齋古銅印存》确立篆刻風格(一八八八》,因摹刻《劉熊碑》將薄刃衝刀技法運用於印面。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篆寫窘闲頒御書匾額摺碑》碑額,代吴大激篆《鄭君六藝論碑》,代張之洞篆《說文解字序碑》。廣雅書院各碑,合石鼓文、大小二李及晚近諸家於一體,完成小篆體系的融合。光緒十六年(一八九○》閏二月,獲張之洞安排到廣雅書局充任分校,篆寫了大量書名頁并鈎刻清人真迹十五家三十二品。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秋回鄉。光绪二十八年(一九○二)游幕武昌,為端方编輯《甸齋藏器目》,鉤刻董其昌書迹於黄鹤樓,校補存古堂石經殘缺芋。光绪二十九年(一九○三)冬初歸里,息影黟山。終將大小二篆植入從屬於小篆的繆篆形體之内,合方圓於一筆。宣統元年(一九○九)正月初四(一月二十五日)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