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琴谱集》中所录诸谱,包括《神奇秘谱》在内有六十余部谱书均收录了“梅花”相关曲谱,包括《梅花三弄》《梅花》《梅花引》《梅花曲》《王妃引》《玉妃引》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梅花”琴曲在历代传承中的文化脉络。在这些传承脉络中,大量的文本和曲谱资料为我们了解该曲提供了“穿针引线”的资源。正如杨抡于1609年辑的《伯牙心法》中有关此曲的题解:“梅为花之清,琴为声之清,以清之声写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一“琴”,一“梅”,这两个在中国文化中难以穷尽又意味深长的文化符号,共同构成了琴曲《梅花三弄》独特的声音文化景观。琴曲《梅花三弄》载于《神奇秘谱》中卷《霞外神品》,官调,凡十段并载有段标题,分别是:一、溪山夜月;二、一弄叫月,声入太霞;三、二弄穿云,声入云中;四、青鸟啼魂;五、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六、玉箫声;七、凌风戛玉;八、铁笛声;九、风荡梅花;十、欲罢不能。其题解载:“《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腥仙按《琴传》曰:是曲也。昔桓伊与王子猷闻其名而未识,一日遇诸途,倾盖下车共论。子猷曰:‘闻君善于笛?’桓伊出笛作《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这一史料记载了东晋时期善乐的名将桓伊与名士王羲之之子王徽之的故事,故事中以乐会友的风雅缘由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交往过程,以及带有“知音”性质的会面皆表现了文人崇尚风雅的社交方式。这一故事和《梅花三弄》源于笛曲的说法,在之后的诸多史料中被反复提及。历代琴谱中有三十一种琴谱记载了相应的文字内容,包含“曲意题解”“段标题”“后记”“歌词”等。其中《西麓堂琴统》中有十段的段标题及后记一篇,段标题分别是:一、溪山夜月,二、声遏行云,三、碧霄声彻,四、声断行云,五、月转西楼,六、声散行云,七、清霄杂珮,八、玉笛声清,九、风落梅花,十、欲罢不能。此“三弄”体现在第二、第四、第六段之中,分别从“声遏行云”“声断行云”“声散行云”来体现琴曲之起伏。《玉梧琴谱》和《藏春坞琴谱》对《梅花三弄》的曲意题解一致,均说“是曲,亦名《玉妃引》,起自桓伊三弄笛声,后人入于琴,其音清爽,有凌霜之趣”。《绿绮新声》《新传理性元雅》《琴谱正传》《重修真传琴谱》《太音希声》《燕闲四适·琴适》六谱均附有《梅花三弄》歌词,其中《绿绮新声》《燕闲四适·琴适》中的《梅花三弄》曲谱均为十三段,歌词亦完全相同。